马来西亚人不管到哪里去旅行,除了拍照打卡证明自己不落人后之外的第二件大事,应当就是“吃”。在跟旅游沾上边的行业当中,餐饮业的重要程度也超过住宿,这也是为什么许多Touch & Go的中继站,靠大量的饮食业者也能撑起一座旅游城市的美名。
如何从满足游客口腹之欲,踏出跟游客建立更深厚关系的下一步?或者应该这么问──我们如何以食物为饵,循着引线去挖掘更多精彩的地方特色和故事,甚至设计出一条从食物(下游)回溯到市场(中游)到产地(上游)的旅程,以及各种有趣的体验活动?
ADVERTISEMENT
借镜邻国,也许可以找到一些头绪。
泰式料理是东南亚料理当中名气最响的,你如果到过泰国旅游,大概也留意到供游客参与的烹饪班也是旅游活动选项之一,有些还安排游客到市场去采购,或直接在产地作料理,“产地到餐桌”让游客有更深入的感受和体验;这种“学习型旅游”的体验设计将学习游乐化,将游乐学习化,其实是把“学会一道料理”当成送给自己一件珍贵的伴手礼。
跟这个已经行之有年、大步迈进的旅游市场相比,我们看到什么样的机会?
传统的菜市场和鱼市场、许多大城小镇的“小印度”杂货店里的香料区,都是开启探索“地方限定”、“季节限定”物产的味觉旅程起点。这样还不够,更该以香料为楔子,讲述东南亚(当年被称为“东印度”的区域)在大航海时代因香料之故曾被当年欧洲列强争相掠夺;豆蔻、丁香、胡椒等都堪比黄金──你要是在市场里偷塞了一把原本论颗来卖的胡椒到口袋,被逮到的罪名便如同今天的抢劫银行。这样的故事因为穿越时空,搭配现场感,是给整段旅程最好的调味料,可以深化感受,增加趣味。采买完毕,再跟着老师一起做料理,因为参与其中,食物的美味又会再加几分。
再简化一些的版本也会有效果,让游客只参与部分工序,例如教他们如何折ketupat(马来粽),就变成了类似手作坊的体验活动,小朋友也能参与其中找到乐趣。比起手作坊更简易的方法是在餐厅演示,譬如:带游客参观完小印度,再到印度餐厅去吃蕉叶饭,让他们体验用手抓饭进食,并理解刚刚香料店里见到的缤纷世界如何开展出料理版图;用完餐再解释蕉叶必须往自己这边顺着叶柄对折、合上,才表示美味极了(反方向折则表示糟透了,或是在丧礼上才会如此折,以表示把霉运送走)!让他们感受到异地饮食文化的魅力。
设计一段从认识到珍惜,到感恩,甚至到守护文化的旅程,需要内观的视角,便能从地方DNA当中提炼出原创、优质、个性化的内容、体验和旅游产品。物以稀为贵,不往低端市场思考,小众也有机会变成大众。
想要让脚下这片曾经因香料而闻名的土地,这个我们自己内心里引以为傲的美食王国,以食物之名再展风姿,这段从嘴巴开始的旅程,就不能在填饱肚子后就结束。
延伸阅读:
卓衍豪/从“3号公路”到“3号公路节”
卓衍豪/谁获利?
卓衍豪/几分之一
卓衍豪/地方限定
卓衍豪/文化旅游领军地方觉醒的年代
卓衍豪/初一十五旅行团
卓衍豪/如果旅行能够让地方变得更好
卓衍豪/传承:传统茶餐室的创生之路
卓衍豪/想像新村的35种方法
卓衍豪/“地方标准”年代的美食创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