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尼泊爾天氣非常舒服。第一次跟友人回他口中常唸的出生之地探訪——Shikaphur高原村落。3小時路程有三分之一是顛簸難行的上山路,所以必須支付400令吉找四輪驅動車當一日載運。
ADVERTISEMENT
一路上有一段走在高山谷邊,滿谷平原是黃金色的麥田,非常有從城入鄉的氣氛,上山時就真的感受到原始。輪胎下飛沙走石,可以想像上山做房屋建設的難度。難怪友人說蓋一所簡單的小店屋就要一萬美金,大部分就花在建築材料的運輸費。
高原村落入口處,已經看到鮮黃色的芥菜籽花(mustard flower),給青綠的山景注入了夢幻感。友人說,他的叔叔是區內的政治人物,要求他籌劃在山頂的一塊福地建廟或建修行所。我的腦海就一直在觀察和衡量這事的可行否。
高原村莊可以看到喜馬拉雅雪山,100年前已有原始村民住下來,漸漸演變成Tamang族的村莊。已經紮根的每家每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難以想像的近代發展歷程是,村莊的電力供應在2016才銜接成,上山的行車道2013才完工。難怪村落的生活保有濃濃的原始感。
友人爺爺在去年過世,一生85年都沒有搬離村落。走最遠的路是2小時去Banepa小鎮辦事,根本沒有交通工具的考量。由於是村長,他走後全村45戶人家來給他誦經唸佛,抬他到高原最高處火葬。友人被奶奶帶大,他說小時候奶奶會揹著他徒步3小時下山,領著農作物到市集兜售,順便買需要的。然後回家又是徒步3小時。他小時候都沒穿鞋子,赤腳上學。直到12歲時爸爸才第一次帶回一雙鞋子給兄弟姐妹。村裡女人的命運大致相同,從小做家務管家畜,背水背草,種植耕田是基本家務。大約十七八歲就出嫁。友人的母親,嫁過來這個高原,回孃家就是大概走路4小過去對面的高原。所以別說村裡生活挨驢子,特別是女人的命運特別坎坷。畢竟舊時尼泊爾重男輕女。農家觀念一般是家裡越多女人生越多越好,家人人多手多好辦事,瘦田才能變肥田。
高原的天氣、景色令人驚歎。吃的用的都跟大自然息息相關,就地取材。但當我走進屋子與人接觸時,往往有一種苦味兒。每家拜訪時只見老人家守在家,兒孫都去了城市拼搏;再不然就是好幾姐妹在家釀米酒,友人擔心她們不戀學習,所以送了幾個書包鼓勵她們一定要完成學業,決不隨便給人訂終身。也開導收入不穩定的爸爸說,女兒多讀書,以後能像兒子一樣養家、孝順父母。
跟大自然貼近的生活環境,充滿原始的自給自足生存智慧。居民極為勞動,只能說簡單是福是他們的生活背景,也不是不能追求,但是就是礙於資源或建設,包括眼界的開拓建設。村落的鄰里精神和農耕文化保存得很好,對城市人充滿教育意義。但是住下來的新一代承載著時代給予的更大的祝福,希望他們更有學識,能改善家裡的匱乏。
建一座廟不如建一座修行場所。讓城市人有機會到到野外來回歸簡樸,體驗自立的自給自足。行車道路更好,才能引流更多上到高原。那一片美麗的景色,才是別人眼中的寶藏。鄉村的原始,才可以從被遺留變成被保存,才能與社會需求連成一線。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