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讀到楊帆君的〈寫給誰看〉和本版主編靖芬小姐的〈糾纏給誰看〉(編按:指2022年10月27日【星雲】小輯“給誰看”),感受紛呈。
因為我書寫的前提是“這個很重要,要記下來”,不然,回憶,知識或經驗將可能斷層。至於“寫給誰看”通常是先不想的問題。
ADVERTISEMENT
倒是“寫不寫?”會去想。寫的話,就好好寫,有沒有人看從來說不準,不外是我們怎知道一篇文章的因緣如何?我始終相信,文字的存在價值是難以估計的。
而書寫的過程中,有時為了使內容更紮實多元,需要花不少時間精神找多一些資料也願意。此舉能讓我學會很多,包括享受當下,專注眼前,即便相關資料到最後或許沒用到。
像我以前寫中醫題材,翻讀藥書是司空見慣,從中體會中醫藥的博大精深,更鼓勵自己以醫家為榜樣逐步前進。當時,我根本不知道有沒有人要看,也曾被報館老總批評過“沒讀者看”中醫報導。
但事實沒絕對,就是堅持不懈,絞盡腦汁變花樣,提供各種各樣的中醫報導。後來,中醫報導漸漸成了招牌,被讀者們“追讀”,甚至影響到一些人去讀中醫。他們回饋說,如果不是相關中醫報導,從來不懂中醫這麼好。
MCO之前,則不時有中醫師提及,有患者拿著我10年前撰寫的中醫報導上門求診。而治療一段時間後病情有起色,甚至逐漸痊癒,實在是意外收穫。
不少人是“潛水艇讀者”
還有,不管當前是否社媒當道,以致文字沒市場,我以為,有內容的文章仍然可吸引人去看。不然,網上那些長篇小說或長篇大論怎有流量啊?有的是先有網絡版,再來實體版,紅極一時。簡言之,所謂有沒有讀者仍然回到內容如何、書寫風格怎樣等方面。
然後,離開媒體的我依然堅持書寫。迄今,義務管理社區的4個臉書專頁,包括巴剎、社區營造和地方誌,反應不錯。而書寫貼文時常是信手拈來,並儘可能使內容儘量符合當下的情況。即使MCO期間被逼閉門造車,至少也要言之有物,讓人讀了有點收穫。
我尚有一個特殊的經驗,便是有年輕人看了我的“玉射地方誌”而來當地做義工。因為那些書寫引起她的好奇:到底玉射(Grisek )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一路來,我亦常在哪裡,遇見誰提起哪天哪個貼文怎樣怎樣怎樣?而出現類似以下對話:
我:“哈!你有看到啊?”
對方:“有啊,只是我有時like有時沒like啊。有的人喜歡看但不會like,因為不要讓貼主知道身分。”
其實,我不太知道“誰”會看這些貼文。何況從來不花錢投放廣告,專頁會觸及誰更是一個謎。時長日久,我倒發現,不少人實是“潛水艇讀者”。他們會隨時來讀貼文,有反饋再私訊過來表達立場,原因便是不要在社媒太曝光。
他們當中,涵蓋各分東西的一整個家族都不約而同地在看那些貼文。因緣則讓我先後皆認識他們。即彼此見過面,聊過天,一起吃飯喝茶,名副其實地“以文會友”。
所以,如今的我,更不管誰會讀會看這些文字,該寫就寫,享受書寫便是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