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拉曼大學舉辦了“第三屆鐵路基礎設施與工程研討會”,集合了我國鐵道技術專家探討我國的鐵道技術和交通工具的發展。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張露華
攝影:本報 黃志漢、本報資料中心
蔡建發是“第三屆鐵路基礎設施與工程研討會”的籌委會主席。他在會上表示,我國鐵道交通正走在功能轉變、系統更替的進程中,最新啟用的MRT路線,就是填補LRT系統沒有涵蓋的地方,完善化吉隆坡大都會的鐵道公交網絡。
鐵道系統“各自為政”
他表示,大馬鐵道交通與區域國家比較的話,僅次於新加坡,鐵路發展算是發展得比較早也比較完善,但大馬鐵道為何無法扮演舒緩交通阻塞的角色,其主要因素是缺乏長遠城市規劃,以及許多鐵路不銜接,民眾無法直接抵達目的地,必須乘搭其他交通工具。
“鐵道系統無法接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各自使用不同的系統,甚至公司本身就有不同的系統,如馬來亞鐵道公司的信號系統就由4間公司提供,相互無法連接,新舊系統也無法結合,這也是鐵道公交服務遲遲無法整合的原因之一。
“即使鐵道公司願意整合,供應商或外國公司也不願意系統編碼公開,這都是我們的公交系統痛點,所以將來政府要發展鐵道系統,必須著重發展系統研發,把國外的技術引進,繼而本地化,才能避免受牽制。
“不過,隨著MRT3投入服務,其主要功能就是銜接各主要鐵路路線,方便民眾通勤,這個發展方向可說是正面的。”
他不否認任何計劃開始時一定要交“學費”,但政府需要有政策,購買系統或配備時要籤技術轉移協議,政府給外國公司提供優惠之後,必須讓國內企業也能跟上,掌握核心技術,一是應急措施,二則節省開支,不必依賴外國供應商供應配備。
應學習新加坡的長遠城市規劃
他認為,大馬鐵道系統是技術含量不高的項目,本地土木工程師也有信心能夠建造基本建設,但去到技術含量高的技術,如信號系統都是由外國專家公司掌握,當發生如這次的嚴重故障,修復時就面對很大困境。鐵道系統確切可以幫助改善城市化的交通堵塞問題,所以政府開始把公交策劃也納入城市規劃中。新加坡在這方面就很有遠見,可以看到未來10至20年的發展趨勢,並規劃整體的發展藍圖,我國則缺乏長遠的城市規劃。
馬來亞鐵道公司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鐵道公司,提供長途及城市電動火車服務,但因為年代已久,已經跟不上科技,直接影響以後的發展,需要投入更多的錢才能提升。
“但以現在來說,馬來亞鐵道公司並不賺錢,不符合經濟效益。反觀輕快鐵、MRT是相對的成功,車站或路線都在人流多的地方,搭客量自然多,尤其是MRT3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過去沒有連接的路線串連起來。”
儘管我國鐵道公交服務不理想,但蔡建發說,每個國家的鐵路系統都有問題,至少我國現在是朝正面發展。
●如何解決技術鴻溝?
鐵路工程技術公司Amantronic有限公司,提供鐵路行業保修、維修與翻修服務,也提供系統機車營運及工程設計與生產,是本地鐵道系統主要維修商之一。
該公司首席執行員依斯旺沙比裡直言,大馬鐵道系統的主要運作與維修還是外包給外國公司。他表示,雖然外國公司也有本地技術員,但都是負責基礎工作,不是重要職務,更別說技術轉移。
“要解決這個技術鴻溝,政府在擬定採購政策時,鞏固技術轉移的規範與要求,以輔助本地公司達到高技術水平,進而本地化技術支援,建立本地供應鏈,如此一來價格也更有競爭力。”
採購政策應擬定技術轉移的規範與要求
他提到,一旦做到專業本地化之後,現金流也可以留在國內,提供更有素質的服務,不必再依賴外國公司,讓本地鐵道系統領域的發展更有利。而本地專業技術員不足是事實,不只是大馬,東南亞國家同樣面對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專注在人力資源培訓,學校在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以符合未來鐵道系統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發展。
“除了維修的專業技術之外,系統設計這一塊也同樣缺乏,希望技術本地化之後能夠慢慢提升這一塊。但以我國目前的情況來說,本地化維修服務是最容易做到,然後再發展本地化零件與組件生產與翻新,最終達到產品與子系統(subsystem)本地化的目標。”
“無論如何,政府的採購政策已經開始改變,讓本地有能力供應零件與組件,協助提升本地公司的能力,以填補本地公司缺乏技術專才與供應的鴻溝。”
他強調,改變政府的採購政策是本地化高端技術與產品的重要策略。雖然現在政府也努力往這個方向發展,但涉及不同部門,耗時費力,若能集中在一把雨傘下,發展會更有效率。
“只要肯付錢,我們很容易聘請外國技術員顧問,如果能夠做到人才本地化,對國家和整個領域更好。”
●如何解決技術人員需求?
馬來西亞鐵路發展公司(Malaysia Rai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MRDC)首席顧問哈斯尼哈侖表示,本地化鐵道工業的確是比依賴外國公司來得好,但前提是本地要具備有能力的企業。
他以最基本的人力資源來說,國內目前是沒有這方面的專家,必須依賴外援,所以大專院校在這方面扮演吃重角色,提供鐵道方面的相關課程,培養本地人才,確保本地勞動力,才能支持未來發展,甚至可以做到出口人力資源。
他表示,國內鐵道領域迅速發展,1995年我國只有844公里的鐵道,來到2021年已經增加至3264公里,預料到了2030年將增至4294公里,從這個增長趨勢可以看出,未來非常需要鐵道領域的專才,而專才也是繼任計劃(succession plan),確保可持續發展本地專業化。
國內鐵道領域有多需要技術人員?哈斯尼以馬來亞鐵道公司的勞動力數據來說明。馬來亞鐵道公司的員工人數有5607人,技術人員就佔了4618人。他提到,政府的目標是在2030年達到鐵道工業本地化的目標,所以現在就必須參照國際標準,以制定本地鐵道的標準,屆時就能減少依賴外力,增加國內生產總值。
公交服務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問題,時任交通部長拿督斯里魏家祥在格拉那再也線輕快鐵故障後就解釋,16個車站停運是為了搭客安全考量而作出的決定。哈斯尼表示,搭客安全永遠都是擺在第一位。當列車發生故障時,警報系統會發出通知給控制中心,以檢查哪裡出現故障。
“但我們建議政府設立CVM系統,根據列車發出的聲音來評估,在故障變嚴重之前找出問題。”
哈斯尼曾經造訪過中國一所大學,校方找鐵道公司合作,研究向歐洲公司購買的產品,然後加以改良,最後甚至賣回給原產國,本地應該向中國學習,與鐵道工業業者合作,尤其是在維修課程方面。
他曾多次代表公司與OEM廠商爭取技術轉移,但都無功而返,所以為了長遠發展,我國必須要設立本地化技術團隊的宏願,將來不再需要完全依賴OEM來解決技術問題,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鏡。
本地大學應與鐵道經營者合作,規劃與提供相關課程
總部設在馬來西亞,負責機車、軌道車軸生產、維修、保養服務的SMH Rail有限公司集團策略及營運發展董事切爾萬仁哥沙米也認同,要優化國內鐵道生命週期成本,以及確保本地鐵路行業可持續發展,建立本地支援系統是迫切需要的。
他表示,我國鐵道系統都是由原始設備製造商(OEM)所提供,缺乏本地支援系統,因此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支援系統,在發生問題時能夠偵測問題所在。建立本地支援系統很重要,可以解決我們目前過度依賴OEM支援情況,因為無論是系統與維修,都由OEM所掌握,我們缺乏完整的技術轉移。
“並不是說OEM沒有提供技術轉移,只是都是很基本的技術,而不是高端或技術含量高的系統技術轉移,如信號系統,我國在信號系統科技方面還不穩定。”
切爾萬表示,本地的廠商其實也有能力成為等效設備製造商(Equivalent Equipment Manufacturer),生產一些零件與配備,如列車的玻璃窗,本地也有很多玻璃工廠,只要得到技術轉移,就可以自供自足,既可省錢,也可以發展本地工業。”
除了技術轉移,切爾萬也認為,OEM應該協助培訓本地技術團隊,畢竟政府投資鉅款購置鐵道系統設備,OEM理應把高端技術傳授予本地技術人員,以備不時之需。
切爾萬用“黑箱”系統來形容我國尚未接觸到的核心技術,尤其是結構方面的技術,即使政府已經花大錢購買這些系統,但也未能掌握到核心技術,因此他建議本地大學應該與鐵道經營者合作,規劃與提供有實際效用的課程,協助提升本地鐵道技術員的專業。
電動火車常誤點,真相原來是……
電動火車經常誤點,到站時間一延再延,已經成為乘客的詬病,但馬來亞鐵道公司首席技術長阿末尼佔卻說“真相併非如此”。
他解釋,由於系統更新有落差,一些車站與控制檯的到點展示系統沒有銜接上,當控制檯接到班車延遲或更改通知,各車站的系統卻跟不上,以致經常出現班車誤點的現象。
他表示,為了改善這個問題,該公司在2019年推出一個手機應用程式“MyrailTime Journey Planner”,搭客在家可以查閱列車時間表,然後再規劃出門時間。該公司也在各車站設置了二維碼掃描,讓在車站的搭客可以掃描查閱火車班次,不需要下載程式。
“這樣做的目的,除了是方便顧客掌握班次時間與路線,另一個目的就是解決車站維修費問題。”
他透露,該公司面對維修費逐年劇增問題,2016年維修費50萬令吉,2017年增加至482萬令吉,2020年290萬令吉,這些維修費主要用在維修熒幕與鏡面。
“車站的資訊機器熒幕經常都被破壞,因此希望改用掃描二維碼的方式,能夠減少這方面的維修費用。這兩年來,大家都已經習慣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相信乘客都不會陌生或造成不便。”
阿末尼佔表示,該公司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鐵道公司,早在170年前已經成立,目前在全國擁有2783公里的鐵道,其中782公里是雙軌鐵道,明年將增加192公里,即從金馬士到新山。
受到疫情衝擊,他坦言該公司去年的搭客量受到嚴重打擊,原本每15分鐘一班車,變成每小時一班車。在這個數碼時代,火車服務也必須跟上時代,因此該公司盡力提升數碼服務,讓搭客體驗數碼服務的方便,從售票到系統都進入數碼化,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
“目前,我們的票務已經以網上購票為主,這是由本地開發的售票系統,不但可以購票,搭客也可以直接選位、要坐男生或女生隔壁,讓顧客有更多選擇。”
【大馬鐵道系統演進表】
1885年:大馬第一條鐵路建成,由當時的英殖民政府興建,火車是以蒸汽機發動,從太平到Portweld,主要是用以運載物產到國外。
1886-1891年:鐵路再擴展到吉隆坡與巴生,隨後也從新加坡伸延到泰國。
1940年:第二次大戰爆發,許多鐵路設施被摧毀。
1957年:外國引進柴油內燃機車,取代之前的蒸汽發動機。
1995年:建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系統,往返吉隆坡和森美蘭。
1996年:第一條輕快鐵STAR LRT投入服務。
1998年:第二條輕快鐵Putra LRT運行,擴展輕快鐵路線。
2016年:MRT開始營運。
延伸閱讀:
【大馬鐵道建設/01】從輕快鐵故障 窺看我國鐵道交通危機管理
相關稿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