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31年,看着叼根烟趿着拖鞋的“棺材佬”变成了仪表堂堂的礼仪师、生命摆渡人,也看着过去以耆老为主的业界,如今涌现出许多高学历的年轻面孔,富贵关怀首席营运长曾美菁越发觉得,殡葬业是一个充满潜能、可以让年轻人放开手脚开创新局的行业,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需要以心唤心、以心为本的生命事业。
ADVERTISEMENT
曾美菁与殡葬业的不解之缘,始于舞蹈教室。
那年她从家乡玻璃市新路新村来到吉隆坡修读会计,白天上课,傍晚到舞蹈学院打工,在那里结识了初创业、正在学跳交际舞的丹斯里拿督邝汉光,得知富贵山庄招揽员工,没有多作考虑,一毕业就入了行。
在当年初出茅庐的她眼中,富贵山庄是“做死人生意的一家小公司”,而她“纯粹打一份工”,“没有远大的梦想,也没有事死如事生的使命感,只是有工就去做,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走到今天!”她笑着忆述。
1991年加入富贵,展开了曾美菁从一而终的直线性职涯──会计书记 → 行政人员 → 市场部人员 → 市场部副经理 → 市场部经理 → 市场部高级经理 → 副总经理 → 总经理 → 董事长特助 → 首席营运长,她专心致志地,在这条路径笔直前进,攀登事业的顶峰,一生悬命的自我要求,也成了年轻一代送行者学习的典范。
回看走过的职涯阶梯,她娓娓说道:“前面10年,谈不上什么事业上有规划,只是埋头苦干,后来慢慢从会计转向市场,发现殡葬业的潜能很大,可以跳出传统思维,用创新的手法做事,譬如推介金龙骨灰殿时,我们就用了拍电影的概念去做,轰动一时。我开始知道,这个行业不应该是沉闷、守旧的,于是才真正开始去思考我还可以做什么。”
在市场部,每天忙着办活动,做促销,搞业绩,30岁左右遇到事业瓶颈,仿佛掉进黑暗的低潮旋涡里。
她自我剖析:“现在回想,那是因为停留在舒适圈太久,产生倦怠感。当时还年轻,不安于现状,不想每天重复做同样的事。”向来很看重她的老板见状,问她愿不愿意转换部门,于是她就从市场部过档到礼仪部。
以心交心,以情暖情
在曾美菁的职涯里,转战礼仪部是一大转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契机。
她一开始对礼仪部完全没有概念,“只知道这是一个亏损的部门,营运、操作、服务素质等各方面,都很需要重整。”
她谑称自己在市场部是包青天,每天铁青着脸,四处奔波拼业绩,“跟我工作的人,应该都不会太喜欢我。”她莞尔说道。然而,到了礼仪部,高压管理却行不通,因为当年这个部门里多的是老臣子,经验丰富,许多都是俗称“棺材佬”的传统殡葬业者,年轻上司要跟他们相处已经不容易,更不用说要他们服从了。
想了又想,曾美菁决定先从自己做起,“把身分放下,先把那些和我一起工作的人照顾好,让他们对我满意,这样我才能要求他们把服务做好,让客户满意。”
首先,她在职称“服务顾问”的棺材佬中找出比较容易亲近的一位,谦逊地向对方求教。“我说,请你当我的师父,然后跟着他跑个案,去医院接大体、申领死亡证书、会见家属等等,从A到Z,虚心学习。”
切身体会后,曾美菁才知道棺材佬不易为,“半夜接到电话就要出门,忙到天亮,又要赶场去送殡,所以我是打自心底佩服他们。”
她开始着手把殡葬形象专业化和系统化,外在方面,为员工设计制服,做形象包装,内在方面则定期授课,提升服务水平,帮助他们成长。“我要让他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得想要的东西,譬如生活水平、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让他们感觉到,我是来帮大家、陪大家一起走的!”
以心交心,以情暖情,曾美菁用真心赢得了部下的心,公司也转亏为盈,进入正轨。
她一脸欣慰,说道:“整个团队一年比一年不一样,有能力接特大个案了,在2007和2008,短短两年,富贵殡仪就打响了名堂,展现新气象,更令人感动的是,客户开始跟我们说谢谢了!”
殡仪服务方面,则引入了遗体SPA和遗体修复概念,积极培训白衣天使,让工作严谨、事死如事生的白衣天使成为公司的品牌,甚至成了这个行业的标竿。
传统殡葬开始转型后,治丧文化也慢慢出现改变,祭悼时以献花取代焚香,以及奠礼司仪贴近人性、抚慰人心的表达方式,看起来只是向前一小步,却是殡葬行业的一大步,两项都是意义重大的改革。
曾美菁接手礼仪部后,老板送她到台湾花莲接受一个月的密集训练,回来后,她考虑到环保和烧香带来的健康隐忧,决定提倡鲜花祭奠,取代焚香。“ 一开始,很多人强烈反对,师父也认为我们这些年轻人不懂规矩,经过不停的教育,最后才被大家接受。”
上个年代,奠礼上的司仪都声如洪钟,抑扬顿挫地渲染悲痛,她认为,传统葬礼上有哭祭,要放声大哭,哭声不绝,所以中气十足的司仪并没有错,但是,“我想引进另一套做法,从司仪的语调、姿态、眼神,到悼词和流程,都更温柔感性,也更有温度,为活着的人带来精神抚慰。”
“这两项改革,是我在大马殡葬业作出的小小贡献,也许人们会觉得只是小小的改变,不值一提,然而,对我们业内人士而言,我们都知道,这一小步的迈进,是多么令人鼓舞,多么令人振奋!”
带人,就是带心
在礼仪部的这些年,除了公司的营运,曾美菁也花很多时间培育新人,套用她的用语,就是带人。
生命产业是有温度的产业,而温度,来自温暖贴心的服务。她有感而发:“在这一行,我想要经营的是‘人’,我做的每一件事,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为了把人带起来,而要带人,就要带心。”
这一路上,她也遇到许多“人”的问题,而让她最受伤的一次,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她一手一脚带起来的7位年轻职员,因为不满意公司的一些政策,集体呈辞。
收到7封辞职信的那一刻,她坦承很挫折,伤透了心。“7个人一起跑掉,我就知道我没有带到他们的心。”说完,突然一阵哽咽,情绪平复后,她继续说道:“带人,就要带心,但人的心是海底针,你无法预测,不知道它日后会不会变。”
后来,疫情放缓后,这几位年轻部下接二连三地、几乎全都回来了,有的是主动给她这位前上司打电话,有的是曾美菁亲自开口,邀对方回巢。她微笑说道:“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我相信是因为我用真与诚对待团队,所以收获了一票自愿跟随、福祸共担的员工。”
回到自己,说起不悔不倦在这个非一般的行业呆了31年的缘因时,曾美菁嫣然笑道:“因为我得到很多快乐,我每天都很期待上班,跟同事相处,陪他们成长,就觉得很快乐。他们的成长,予我就是最大的意义。”
又说:“工作对一些人是打一份工,但对我,工作是我的一生。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一辈子,专注到极致,终将伟大’ ──这句格言对我影响很大。”
她在工作中找到使命感,也获得满满的幸福感,而幸福,来自于看尽人间生离死别后,一切都看透了。“很多人还看不透,所以我觉得我们比别人幸福,因为我们可以看得比较透。”
发掘年轻部下的闪光点
这些年来,曾美菁积极栽培人才,慧眼如炬,发掘年轻部下的闪光点,“譬如珊珊 ,她的闪光点是亲和力,以诚待人,礼仪部就需要这样的年轻人站起来,发光发热。”她指着身旁的礼仪部执勤员何珊珊,笑着说道。
何珊珊是公关系大学毕业生,拥有12年的殡葬业经验,之前是礼仪部的司仪,有一把让人舒服的好声音,擅长用中、英、粤语和客语主持奠礼主持,去年,在曾美菁的邀请下,开始尝试经营和管理工作。
谈到入行的初衷时,她娓娓道来:“我18岁时父亲往生,在富贵治丧,感觉这里环境温馨,服务人员非常专业,当时心里就想,我以后要进入这个行业。”
大学毕业后到殡仪馆上班,她的家人和朋友没有太大的意见,只是她不时会听到同事投诉家人反对。10年后的今天,她到大专学院做招聘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不排斥,年轻人对殡葬业已经不再有所忌讳。
曾美菁接过话题,侃侃而谈:“30年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业内人士少之又少,甚至人们会认为,你是找不到工作,或是在其他领域呆不下去,才会加入殡葬业。后来,高学历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几年前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招募活动,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参与甄选,在当时可说是一项创举!”
“如果你问我,时下的年轻人到底抱着什么心态入行?我觉得都有吧,有的也许是好奇,有的可能觉得这是功德事业,有的认为这个行业让人肃然起敬,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在其他领域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殡葬业。但是,对我而言,抱持什么心态入行都是其次,我重视的是如何让这些年轻人在这一行走得长远,希望他们可以发挥所长,自我成长,找到工作的使命感。”
殡葬业形象翻转,如今,治丧也可以用策划节目的方式去做,丧礼也充满仪式感,不再一成不变。
“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框框,可以放开手脚,尽情发挥的空间,你可以成为创造者,而不是跟风者。譬如在怡保,我们买下一家老戏院,翻新成一座很有故事的生命馆,让人做告别礼。像这样的项目,对有理想的年轻人极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有机会开创新天地!”
曾美菁目光炯炯,声音铿锵有力:“年轻人都想要跳出舒适圈,创造一些东西,所以新生代应该会认为,殡葬业是黄金事业。”
相关文章:
宠物入殓师叶嘉唁/助养宠人和宠物好好告别,是一件有意义又幸福的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