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我們有選擇不投票的沉默選民,另一方面,我們有選擇投 “不支持” 票的選民。那我們有沒有投 “支持”票的選民呢?答案恐怕是有的,這就是本屆大選敲響的警號。
ADVERTISEMENT
大選完結,塵埃卻未落定。沒有一個陣線贏得簡單多數,無法組建政府。做過了一天老闆的選民,唯有等接下來一兩天幾位政黨老大(真正的老闆)討論磋商(討價還價?),看國陣到底要參希盟還是參國盟,還是會有一些新奇組合出現。
國陣慘敗,主席阿末扎希表示這是國人對該陣線發出的強烈訊號。縱觀全局,國人又豈止對國陣發出訊號?值得留意甚至警惕的訊號是什麼?
首先,本屆大選的投票率只有73.89%,比起上一屆大選的82.32%減少了逾8個百分點。登記選民約2117萬,比上屆激增約600萬,但總投票人數卻只上升了約330萬,有約1564萬。登記選民上升主要由兩個政策所致,一是所有符資格的公民自動登記成為選民,二是把投票年齡從21歲降至18歲。單以後者來說,這班剛符合投票資格的青年有逾300萬人,假設他們的投票率和平均投票率看齊,那就佔了逾220萬。
總體來說,年輕人的票數上升,整體投票率卻降低了。在民主投票的制度下,投票和不投票都是一種選擇,投票率上升是一個訊號,投票率下降也是一個訊號。
我在上一篇文章〈大選來了,誰是老闆?〉提出了一個國人傾向不投票的解釋:各政黨都沒有可支持的理念,而改朝換代的夢想已在上一屆大選達成(並且幻滅)。但以逾七成的投票率來說,並不算低。我認為,這是因為有“其他因素”影響,即是抱著不願見到更壞局面的心態,奮然投票。他們投票的真正目的不是去“支持”什麼,而是去表達自己“不支持”更壞的選項而已。
所以,一方面我們有選擇不投票的沉默選民,另一方面,我們有選擇投 “不支持” 票的選民。那我們有沒有投 “支持”票的選民呢?答案恐怕是有的,這就是本屆大選敲響的警號。
國盟大勝,伊斯蘭黨成為議席最多的政黨。粗略地以競選中選比例計,伊黨的中選比率63%(43/68席),希盟行動黨是72%(40/55席)土團黨則和公正黨看齊,兩者都近31%。選土團黨可以看作是選民拒絕巫統,但選行動黨的何嘗不是要拒絕馬華和其他黨派呢?真正投了“支持”票的選民,是伊黨的選民!
一般論者認為國陣的式微只是“巫統”失去了馬來人的支持,其實並不正確。
其一、以近年巫統領袖官司纏身的法庭幫來說,有的論者認為這是象徵選民排斥貪汙腐敗的進步表現。誠然,這樣的選民是存在的(或許是投給公正黨的?)。但我們如果真的認為土團黨只是巫統的替代,那貪汙腐敗只會換形式存在或換人執行。而如果我上面的看法正確(投伊黨的人是真的支持伊黨理念),那選民不只是排斥巫統式的貪汙腐敗,而是支持伊黨主張的伊式“公正”、“廉潔”!
其二、論者可能有意無意淡化了種族政治越來越極端的趨勢。國陣的式微其實是“國陣”失去了馬來人支持(當然大部分華人印度人早已轉投行動公正兩黨)。國陣給人的印象不只有一系列的貪汙濫權,組成國陣的傳統三大政黨——巫統、馬華、國大黨,和馬來西亞建國曆史密不可分。那三大種族共同奮鬥的象徵性精神,將隨著“國陣”終於微弱而一併消散。這個國家從多元走向單一的趨勢,愈見明顯。
理想的看,種族和諧當然不需政黨維繫,但實際情況是,非馬來人和非穆斯林逐漸邊緣化。這邊緣化,不管是在人口數量、經濟實力或是政治勢力都逐漸明顯。而被邊緣化的族群,並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奮然起來投票,強烈的說“不”;又或遊走他鄉,向這個國家說“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