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28日中央电)一向戒备森严的北京也加入中国各地的串联抗议。近千位民众昨晚涌向亮马河畔,群集马路高举白纸诉求言论自由,更喊出“不要独裁、到站下台”等口号,为六四后最大规模。
台湾中央社报道这场被视为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北京规模最大的聚众抗议,与上海乌鲁木齐中路的抗议相互辉映,自昨晚到今晨吸引众多中国网友关注,成为热议话题。
ADVERTISEMENT
但同一时间,大批警力也封锁亮马河及东三环一带地区,不许人车靠近,也一度不许参与者离开,气氛一度紧张。在员警步步进逼缩小包围圈下,抗议民众约在凌晨近2时逐渐散去,并未发生冲突。
透过网络号召,以中青年人为主的北京民众,星期日傍晚陆续向亮马河畔聚集,并摆放鲜花及点燃白、红色小蜡烛,同时举起准备好的白纸,悼念24日乌鲁木齐火灾及中国各地近3年来过度防疫的罹难者。
亮马河畔的活动迅速在网路上传开,不少北京民众闻讯而来,入夜后越聚越多。部分民众开始接力发表演说,批评中国官方的诸多防疫措施,主要在质疑“动态清零”的必要性,以及各地偏差的过度防疫行径,全场气氛从平静转趋热烈。
此时,现场民众的诉求也从防疫上的“不做核酸”、“解封”,转为政治上的“言论自由”、“拆除网络防火墙”,乃至于“不要独裁、到站下台”等,获得热烈回响。附近部份外国住户还打开窗户,向前往现场的民众表达声援之意。
在人潮越聚越多下,北京警方开始调派大批警力前往亮马河一带,并封锁附近的东三环、亮马桥路口周边区域,阻绝许多想参与抗议活动的民众。而试图参与活动未果的民众向记者透露。除了不让民众接近亮马河,警方也一度不让已经在包围圈内参与活动的民众离开,气氛一度紧张。
接近午夜,警方开始在亮马河畔展开清场。但不愿散去的大批民众,转而进入封锁中的亮马桥下高举白纸。有人展开即席演讲,并带领高喊“解封”、“不要核酸要自由”,以及“人权”、“要自由”、“要民主”、“拆除网路防火墙”,并强调白纸就是“网路审查”的象征。
一位年轻女性更带领群众高喊,“我们有生而为人的自由,我们要普世价值,要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接著更喊出“不要独裁、到站下台”及“不要修宪、不要集权、不要个人崇拜、不做东亚病夫”等口号,获得热烈掌声。
周一凌晨1时过后,大批员警开始缩小对聚集群众的包围圈,一度引起民众质疑。在一名带队警官软硬兼具的劝说下,人群才在凌晨近2时逐渐离开亮马桥,警方处理过程尚称克制,过程平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雨下得猝不及防,我站在路边,准备冲进雨里,一个人跑来问我:“能不能借你的一把伞?”不是“你有伞吗”,不是“可以一起走吗”,而是“借”。一个陌生人居然觉得我会毫无理由地把自己的伞借出去。我笑了一下,把伞递给他。他接过去,说了声谢谢,头也不回地跑进雨幕里。
我站在屋檐下,看着他撑着我的伞远去,心里忽然升起一种奇怪的感觉。不是吃亏的懊恼,也不是被欺骗的愤怒,而是一种轻盈感。我从没想过原来有些东西真的可以这样给出去,不求归还,不做计算,不留下任何痕迹。有时候我们给别人东西,心里会藏着期待。至少该有个“还”字吧?但那天我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他甚至可能不会记得这件事。就像雨过天晴后,谁还会去想还雨伞?可这不正是一种自由吗?
我们习惯索取,也习惯回报,总觉得自己投入的一切都该有个结果,可人生里有些事根本没有“结局”这一回事。你给出了一点什么,它就落在时间里,继续向前。我曾经很害怕无果的付出,总觉得吃亏,觉得自己像个傻子。可那一天站在雨里,我突然觉得很多东西不是“值不值得”,而是“想不想”。如果想,那就给;如果不想,那就算了,没那么复杂。
我后来没见过那个借伞的人,也没再见到我的伞,但我一点都不觉得遗憾或者可惜,甚至有点期待我的雨伞,它是不是被谁遗落在某个角落?还是被另一个同样需要它的人捡起?会不会在下一场大雨里又被借走一次?也许有些东西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归还,而是流动。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