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原生家庭创伤”是近年亲子关系和心理学的热门讨论话题。心理治疗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有一句话或许我们都听过:“幸运的人一辈子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这个关于“原生家庭创伤”的课题,造成了我们这代人的双重焦虑:一方面我们不断地检视、企图治愈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另一方面对于养育孩子更显得战战兢兢,生怕自己的不当言行,一不小心会给孩子烙下伤害。
我在想,难道我们的人格缺陷都是源自原生家庭的伤吗?在上一代的教养里,提倡“百善孝为先”,从不敢对长辈父母的言行提出质疑,更多是服从,甚至是逆来顺受。从前的家庭主要关注生存和温饱,不难发现有些传统家庭从爷爷奶奶到父母,一代一代对孩子都是暴力管教、咆哮训斥,家庭的亲子关系很紧绷,毫无亲密感可言。随着时代进步,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对原生家庭和上一代人的言行进行反省。简而言之,我们这代人除了追求物质,对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追求。这真正体现了社会在进步。
ADVERTISEMENT
在我有了小吴以后,开始了更深层的自我探索。“原生家庭的创伤”(family trauma)是个庞杂的课题,我简单理解成:我们在哪方面感到痛苦,那大概就是小时候在某方面情感上爱的匮乏,或被不合理对待所造成的伤害。举个例子:一个从小被父母质疑、不获得父母信任的人,犯了点小错常被父母严苛打骂暴力对待,长大以后会变成刺猬型人格。这样的人自卑又自负,总觉得别人在恶意怀疑他、对别人的言语解读多倾向负面,表现在个性好斗,其实是潜意识启动自我保护本能。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女生情感路上屡屡遇到渣男,那大概是小时候无法从父亲那里感受到责任感、安全感这些特质。她在父爱里所缺失的,别的男生只要略施予甜言蜜语,她便误以为那是真爱。有的家庭甚至父母关系破裂,造成孩子缺少了值得效仿、依赖,和感到安全的家。在成长过程中,这些孩子努力克制自己的恐惧、迷惘,将造成日后孩子自尊心低落、没有配得感,甚至过度用力往外追求爱和别人的肯定。
我意识到,要让小吴好好地成长,避免受到这些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创伤”,就是需要常常提醒她:“你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你是最独特的自己,你是强大并且值得被爱的自己。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对你的态度如何,都不可否定自己存在及值得被爱的价值。”这样孩子才得以分辨别人的情绪、言语举止,那都是别人的观点,这并不影响自己的价值。我开始让小吴辨识哪一些是贬低别人、企图控制情感的做法,自己千万不可轻易被影响,自己要懂得过滤这些言行,清楚地告诉自己:那不过是他的看法(This is his/her opinion)。
不用假装自己完美
父母也无完人。我在小吴面前不假装自己完美。尤其小吴逐渐长大了,真是装也装不来,有时候情绪一来也会言语失控。一般我就会马上跟小吴说:“刚才妈妈失控那样真的很不堪,你千万不要学,你可以做得比我更好。”我告诉小吴:“父母成长自不同的环境,有些想法是环境氛围塑造而成,你有意见可以提出来。”虽然作为父母,我们的榜样很重要,但是孩子更需要清楚知道,父母的修为不够并不是孩子的错、父母的关系不好也不是他们的错,千万不要自责。
有一次,小吴袜子不成双成对穿,总是抓到什么就随便穿。我批评她:袜子颜色都乱穿,穿出去会被别人笑话。小吴回答说:“That’s your opinion(那不过是你的看法),我的同学也都这样,没有人在意。”我顿时发现孩子拒绝我用自己的看法附加于她,更企图用别人会取笑她来稍微施压,而她觉得没问题并不认同我的看法——这不就是孩子独立人格养成的过程?她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自行判断及承受事情的结果。
有些负能量父母会对孩子进行情绪勒索,用强压式的家长权威逼迫孩子就范,而不是透过善于沟通和表达情感。孩子就像一棵逐渐长大的小树,即便我们怎么压制他都得伸出头来长成大树。而打压式教育会让这棵小树没法自然伸张,造成扭曲叛逆或心理创伤等。虽然古话说:“爱之深责之切”,但是爱又那么重。我们都忘了尊重、同理、信任和多鼓励孩子,这才是爱里最重要的元素。当我们有丰沛的爱来接纳并谅解孩子与自己,那些原生家庭的伤也自然得到和解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