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原生家庭創傷”是近年親子關係和心理學的熱門討論話題。心理治療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有一句話或許我們都聽過:“幸運的人一輩子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這個關於“原生家庭創傷”的課題,造成了我們這代人的雙重焦慮:一方面我們不斷地檢視、企圖治癒自己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另一方面對於養育孩子更顯得戰戰兢兢,生怕自己的不當言行,一不小心會給孩子烙下傷害。
我在想,難道我們的人格缺陷都是源自原生家庭的傷嗎?在上一代的教養裡,提倡“百善孝為先”,從不敢對長輩父母的言行提出質疑,更多是服從,甚至是逆來順受。從前的家庭主要關注生存和溫飽,不難發現有些傳統家庭從爺爺奶奶到父母,一代一代對孩子都是暴力管教、咆哮訓斥,家庭的親子關係很緊繃,毫無親密感可言。隨著時代進步,解決了溫飽問題,我們這一代人開始對原生家庭和上一代人的言行進行反省。簡而言之,我們這代人除了追求物質,對精神層面有了更高的追求。這真正體現了社會在進步。
ADVERTISEMENT
在我有了小吳以後,開始了更深層的自我探索。“原生家庭的創傷”(family trauma)是個龐雜的課題,我簡單理解成:我們在哪方面感到痛苦,那大概就是小時候在某方面情感上愛的匱乏,或被不合理對待所造成的傷害。舉個例子:一個從小被父母質疑、不獲得父母信任的人,犯了點小錯常被父母嚴苛打罵暴力對待,長大以後會變成刺蝟型人格。這樣的人自卑又自負,總覺得別人在惡意懷疑他、對別人的言語解讀多傾向負面,表現在個性好鬥,其實是潛意識啟動自我保護本能。再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女生情感路上屢屢遇到渣男,那大概是小時候無法從父親那裡感受到責任感、安全感這些特質。她在父愛裡所缺失的,別的男生只要略施予甜言蜜語,她便誤以為那是真愛。有的家庭甚至父母關係破裂,造成孩子缺少了值得效仿、依賴,和感到安全的家。在成長過程中,這些孩子努力剋制自己的恐懼、迷惘,將造成日後孩子自尊心低落、沒有配得感,甚至過度用力往外追求愛和別人的肯定。
我意識到,要讓小吳好好地成長,避免受到這些連我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創傷”,就是需要常常提醒她:“你是獨一無二的自己,你是最獨特的自己,你是強大並且值得被愛的自己。不管別人做了什麼、對你的態度如何,都不可否定自己存在及值得被愛的價值。”這樣孩子才得以分辨別人的情緒、言語舉止,那都是別人的觀點,這並不影響自己的價值。我開始讓小吳辨識哪一些是貶低別人、企圖控制情感的做法,自己千萬不可輕易被影響,自己要懂得過濾這些言行,清楚地告訴自己:那不過是他的看法(This is his/her opinion)。
不用假裝自己完美
父母也無完人。我在小吳面前不假裝自己完美。尤其小吳逐漸長大了,真是裝也裝不來,有時候情緒一來也會言語失控。一般我就會馬上跟小吳說:“剛才媽媽失控那樣真的很不堪,你千萬不要學,你可以做得比我更好。”我告訴小吳:“父母成長自不同的環境,有些想法是環境氛圍塑造而成,你有意見可以提出來。”雖然作為父母,我們的榜樣很重要,但是孩子更需要清楚知道,父母的修為不夠並不是孩子的錯、父母的關係不好也不是他們的錯,千萬不要自責。
有一次,小吳襪子不成雙成對穿,總是抓到什麼就隨便穿。我批評她:襪子顏色都亂穿,穿出去會被別人笑話。小吳回答說:“That’s your opinion(那不過是你的看法),我的同學也都這樣,沒有人在意。”我頓時發現孩子拒絕我用自己的看法附加於她,更企圖用別人會取笑她來稍微施壓,而她覺得沒問題並不認同我的看法——這不就是孩子獨立人格養成的過程?她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自行判斷及承受事情的結果。
有些負能量父母會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用強壓式的家長權威逼迫孩子就範,而不是透過善於溝通和表達情感。孩子就像一棵逐漸長大的小樹,即便我們怎麼壓制他都得伸出頭來長成大樹。而打壓式教育會讓這棵小樹沒法自然伸張,造成扭曲叛逆或心理創傷等。雖然古話說:“愛之深責之切”,但是愛又那麼重。我們都忘了尊重、同理、信任和多鼓勵孩子,這才是愛裡最重要的元素。當我們有豐沛的愛來接納並諒解孩子與自己,那些原生家庭的傷也自然得到和解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