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5pm 02/12/2022

马六甲

童年

农耕

天主教

潮州

南洋

清贫

住在田芭的潮州人/端木靜子(馬六甲)

作者:端木静子(马六甲)

那天路過馬六甲市郊羅弄班蘭,發現重建竣工的聖方濟各小堂,矗立大路邊,嶄新美觀,令人耳目一新。不過,對於古早建在同址、被稱為“公所”的那所舊小堂,印象仍舊清晰地留在腦海中。

時序回到上世紀。同時,也憶起阿嬤和她的述說。

ADVERTISEMENT

小時候,阿嬤時不時對我提起她的身世,尤其是她家鄉的陳年往事。阿嬤阿公在上世紀30年代,攜帶他們的幾個孩子由家鄉惠來下。惠來,隸屬八邑之一。阿嬤的家鄉就在惠來鄉下的百嶺村。惠來人,百分之一百潮州人,通用的方言是潮州話,只是發音比較生硬些。

阿嬤說,從惠來逃難到南洋的先輩們,有部分在馬六甲落腳。在原鄉百嶺村務農的我阿公阿嬤和父親,選擇在馬六甲市郊羅弄班蘭田芭定居,方便農耕。在馬六甲,除了羅弄班蘭,被惠來同鄉先輩選中的其他地區計有:峇章、峇都安南、波格芒加、浮羅加東及阿依沙叻等鄉野,形成了一個個大聚落。阿嬤說,“我們現在居住的這一小塊農耕地,就是當年阿公向馬來地主購買的;然後在親友協助下蓋了簡陋的亞答板屋,開始過我們熟悉的農耕生活。”

當年南來的惠來先輩,在原鄉受到洋人神父的感召,絕大部分已領洗成為教友。到了南洋,他們依然保留著原有的信仰,沒有放棄。他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種菜的艱苦生活。經過了一段時間,好不容易才適應了本地的氣候和生活習慣,逐漸溶入本地社會。然後結婚,生兒育女,一代代,延續下來,把異鄉當作永久家鄉。

清貧快樂無比

阿嬤告訴我,父親娶了本地出生的我母親,然後生養了我們9個兄弟姐妹。日本入侵馬來半島前一年,我在田芭的亞答板屋裡出生。母親告訴我,當年我出生時,正逢日軍統治馬來半島。阿嬤依照天主教會的規定,冒著風險,將剛滿月的我,抱到離家約四公里的市區河邊街“聖方濟各天主堂”,請神父為我進行洗禮。因此,我有俗稱“搖籃教友”的名堂。

當年,我們在田芭過著清貧的生活,物資不豐裕,過一天算一天。但對無知孩童的我們來說,生活卻是無憂無慮,快樂無比。

3年8個月後,入侵的日軍投降,半島光復。這時村裡略有見識的元老發起辦學之議。他們利用聖方濟各小堂作為教室,向當局申請設立學校,取名“聖方濟各學校”,時在1929年。這應該是潮人在馬六甲設立的第一所華文小學。由於學生來源少,又缺乏教室,學校只辦一至四年級課程。

1953年,學校搬遷到雅佳美浪路聖德肋撒天主堂左鄰。數年後,才改名為“公教小學”。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