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寫的文章〈去年此時〉在報章上刊登後,我收到了來自副刊編輯的電郵,告訴我有一位讀者讀了我的文章後亟欲與我取得聯繫,原因是她也患上了和我一樣的胃酸逆流症狀,正在苦惱原本正常的生活遭受了外人無法理解的身心苦痛。
於是想詢問我治胃養胃的各種意見。
ADVERTISEMENT
我謝過編輯,然後從他們提供的電郵寫信給這位R,便展開了兩位病患的往復書簡對話。信中沒有什麼高深的學問,也沒有瑰麗的文采,僅是關於對症下藥和久病良醫的個人經驗談,那些唯有深切體會過整晚火燒心或長期食慾不振的人才能理解的生理異常,以及伴隨而來的忐忑焦慮等心理煎熬。
我們分享所服用的藥品名稱彷彿是我們交換的名片,我們透露各自聽聞的民間食療偏方則像是街坊碎嘴的八卦,夜晚對床畔的眷戀與恐懼是我們共有的枕邊故事,而腸胃的各種疼痛是我們皆再熟悉不過的共通語言。
我們同病但不相憐
因為是透過電郵聯繫,我們至今未有如現代社交平臺交流般得以一覽對方公諸於世的生活面貌,我不知R的年齡長相,也不瞭解她的工作和朋友圈;我們素昧平生,原是毫無交集的兩個人,卻因一篇文字同病相連,就像是醫院病房裡相鄰的兩個病床,因疼痛而結緣,或許也會在各自踏出病院門口的那一天從此分道揚鑣。
但是我們並不相憐,反而更同理同感彼此攬在身上的艱辛困頓,能設身處地去揣想對方陷落的無助無奈甚至無望,我們為自己灑下的淚水已經夠多,所以不願再用無謂的同情去憐惜對方難言的苦楚;我們只想用更當機立斷的建設性聲音喊話,喊出更有朝氣的應援。
當我們有幸迴歸日常,有一天瞥見塞在抽屜最底層的久違藥包,或是一盒好像是誰曾推薦過的保健食品時,才想起曾有個人與自己共享了一段短暫的艱苦時期,像是共患難的盟友,誠心祈禱我們即使不再屬於彼此的生活圈,也能各自安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