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需要反身思考,沒有反身思考哲學問題就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是殭屍問題,沒有生命。
讀哲學常被人問,哲學可以幹嘛?哲學做什麼事情?哲學有什麼用?
ADVERTISEMENT
活在現代社會,除了私生活,我們有公共領域,公共領域有各式各樣的公共議題,而公共議題的論辯與思維練習有關,思維需要方法,《哲學能做什麼?》這本書很好的展示了哲思在做的事。
此書探討有關政治、科學、全球暖化、無神論、宗教、資本主義、快樂、工作、教育、藝術、墮胎等關乎你我生活的大小事。作者並沒有在書中宣揚什麼不得了的哲學信念,而唯一具有哲學性的地方,就是在討論的過程中,作者總是採取了“清晰的概念”並“小心論證”。
作者區分了兩種論證,一種是結論明顯地與一般認知相違反的命題,另一種是結論仍有爭議的命題。所謂結論有爭議,它們也都是透過論證而來的結論,所以,我們應該接受哪一個結論呢? 這正是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中經常遇到的情形,而爭議總是激起各種嚴格的道德問題。對於這樣有爭議的命題不能單單以結論之所以產生的前提的可接受與否來判定結論的價值,因為這些結論都與提出論證者的基本信念連結在一起。
議題是可被討論、研議,具複雜性的題目,通常無特定解答,只有較適合的方案,故須經研究討論才能得到;公共議題一般指較吸引大眾注意、有曝光度與討論度、受媒體討論時間較長的議題;核心議題則是社會上短時間爆發的議題,但一經思考,核心議題經常附帶著更重要或更核心的議題,例如政府有意廢除強制死刑,死刑更核心的議題是“生命”的議題。
哲學問題反映出人類的共有處境、人間的共有境遇、人性的共同條件,因此,只要是人,深刻反思後都會提出大體相同的問題,因此,哲思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哲學的這一特點與古希臘或羅馬時期的哲學一脈相承,即哲學家也會關注比較現實和具體的問題。
作者也在書中提出了“善意理解原則”,從對手的觀點來看事情,就有可能得出一個更好的論證。“得到一個更好的論證”是一個重要的主張,很多公共議題無法有準確、有效的答案,如果公共議題的討論目的不在於該採取誰的意見,而是如何得到關於公共議題的最佳論證的話,那麼,“善意理解原則”可說是現代社會人都必須具備的理念。
思考問題常遇到的困境大概就是越對一個問題思考得多,就越能感受到要給出幾近完美的答案是接近不可能的。哲學也是如此,哲學思辨並不是讓我們覺得舒服或身處其中自我哀憐、完成對生活的美好想像。它是要顛覆我們的各種理所當然,讓我們深入思索。厲害的哲學思辨之所以能夠打破思維的疆界,在於它可以破除虛偽、化解鬱結,而不是重複堆積熟悉的價值觀,更不會是順著我們意願的那些東西,或者順著大眾的指標,有時候甚至會進一步把我們緊緊揣在懷裡的安全感都一併沖毀。
大多數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及判斷,需要我們重新審思,這正是哲學在做的事。哲思需要反身思考,沒有反身思考哲學問題就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是殭屍問題,沒有生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