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8:38am 06/12/2022

房屋政策

打房

投资周刊

房屋政策

打房

投资周刊

打房大傷元氣 審視10年房屋政策

有人說,是因為政府2010至2014年連串的措施,讓房市陷入10年低迷,無力激起新的火花;也有人認為,房市萎靡不振歸咎於整體結構問題,導致國內產業市場發展失衡,眾說紛紜沒有標準答案。

上一期,我們一覽過去10年的房價走勢,本應在今年開始觸底並醞釀反彈,但因為海內外不確定因素未明而延宕了,而明年能否追上週期譜寫U型甚至V型復甦仍是未知數

ADVERTISEMENT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主導這十年房市走向的關鍵,在於政府推行的相關政策,比如產業盈利稅(RPGT)、發展商承擔利息計劃(DIBS)及“擁屋運動”(HOC)計劃等,為此若想房市再迎來盛景,政府能否延續扶持政策至關重要



房產“漏了氣”   得靠政策培元

有人說,是因為政府2010至2014年連串的打房措施,讓房市陷入10年低迷,無力激起新的火花;也有人認為,房市萎靡不振歸咎於整體結構問題,導致國內產業市場發展失衡,眾說紛紜沒有標準答案。

產業顧問公司大馬亨利行(HenryButcher)首席營運員鄧志明告訴《投資致富》,房價增速放緩有幾個因素,而國家銀行2010至2014年祭出的連串打房措施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是為了防止產業出現泡沫。

“一旦泡沫破滅,或經濟走軟造成需求下滑,這都會讓國內產業市場乃至經濟都置身風險中。”

政府2012至2014年重手打房,期間大幅調高RPGT、廢除DIBS、調高外國人在我國置產價格頂限、房貸審批以申請者淨收入為準等,旨在為過熱的房市降溫,而房價指數確也從13.4%的增長高峰,緩慢放緩至9.4%。

國家銀行在2016年減息,政府則在2017年宣佈為首購族豁免印花稅直到年底,惟房價指數增幅從7.1%再走緩至6.5%。縱然房價已然降溫,但政府2019年又調高第5年脫售產業的RPGT,使得房價指數增長進一步降至2.2%。

政府雖在2020年調低外國人置產門檻,也短期放寬國人出售產業的RPGT,加上國行四度降息,仍無助推高2020年住宅產業成交量,反而還按年跌8.57%,房價增幅再放緩至1.2%。

龍國雯:打房施力不當

縱觀這幾年間的房價表現,不難發現政策的變動確影響房價走勢,打房錯了嗎?

興業區域房產領域研究主管龍國雯指出,打房政策是對,但缺乏到位的政策去扶持或穩定房市,才使得整個產業市場過去10年不溫不火。

“最終仍胥視整體經濟發展和人均國民總收入(GNI)而定。”

產業顧問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大馬區董事經理兼主管拿督鄺保羅也認為,本地住宅房產的價格走向,很大程度仰賴政府政策及房貸便利,這可從過去12年的房價複合年增長率(CAGR)走向看出端倪。

“大馬房屋價格指數(MHPI)2010至2014年間急速攀升,期間的CAGR達11%,主要是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免除產業盈利稅,顯著帶動房價。而隨著政策收緊後,房價CAGR在那3年(2015至2017年)開始放緩至7%,而2017至2021年這4年間的房價CAGR僅稍微增長1.96%。”

缺少政策支撐   成屋銷量走跌

政府施政方針與房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外也牽引整體房市成交量走向。鄺保羅指出,國內產業市場高度依賴政府政策,諸如DIBS及HOC計劃都對產業市場起到明顯的提振效應。

“最明顯的例子,即是在2010至2011年間,和2019年顯著推高年度住宅產業成交量。”

隨著政府收緊房市政策,於2012年重新推出RPGT,後在2013及2014年進一步提高RPGT、廢除DIBS並祭出消費稅(GST),則在2015、2016及2017年衝擊房市。“所以缺少政策支撐的房市,過去10年住宅產業成交量多數都走跌,跌勢最重在2016年,成交量按年下跌13.94%。”

過去10年影響我國房市的政策與措施

2010年
●國行三度升息,利率從2%增至2.75%
●購買第三間房屋貸款對價值比率(LTV)頂限為70%

2011年
●國行升息25個基點至3%

2012年
●2年內脫售產業,產業盈利稅(RPGT)從5%調高至10%

2013年
●產業盈利稅再調高,2年內出售產業稅率上調至15%;2至5年內從5%調高至10%
●房貸最高期限設在35年
●廢除發展商承擔利息計劃(DIBS)或任何相似計劃

2014年
●外國人在我國置產價格頂限從50萬提高至100萬令吉
●房貸審批以申請者淨收入為準
●調高產業盈利稅,3年內脫售需繳稅30%;第4年脫售稅率增至20%,第5年調高至15%
●國行升息25個基點至3.25%

2015年
●消費稅開跑

2016年
●國行減息25個基點至3%

2017年
●首購族購買不超過30萬令吉產業,印花稅全免,直到12月底

2018年
●100萬令吉以上的產業交易印花稅,從3%調高至4%
●國行升息25個基點至3.25%
●政府60年來首次宣佈月入不超過2000令吉的群體,租房收入可豁免高達50%稅務減免,從2018至2020年
●廢除消費稅,恢復銷售及服務稅(SST)

2019年
●調高產業盈利稅,公司、非公民與非永久居民第5年後脫售產業稅率從5%上調至10%;本地公民及永久居民第5年需繳稅5%
●首購族買房,房價不超過50萬令吉住宅產業,首30萬令吉豁免買賣及房貸合約印花稅,2年優惠至2020年12月底
●政府推出“擁屋運動”(HOC)計劃,延長至12月底
●國行降息25個基點至3%

2020年
●調降外國人置產門檻,購買城市區內高樓產業,從原本至少100萬令吉,下調至60萬令吉
●政府推出先租後買(RTO)計劃,協助人們購買第一間自住房
●在“國家經濟重振計劃”(PENJANA)下重啟HOC,在HOC下也撤銷第3間售價60萬令吉或以上房屋貸款頂額70%限制
●大馬公民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出售住宅產業,可豁免產業盈利稅,僅限個人出售的3個住宅單位。
●國行4度降息,從3%調低至1.75%

2021年
●調高豁免首購族印花稅門檻,至50萬令吉產業,從2021至2025年
●成立先租後買基金,讓首購族可在2021年至2022年底申請購買5000間一馬人民房屋(PR1MA)
●重啟“大馬:我的第二家園計劃”(MM2H),但制定10項新條件

2022年
●政府稍微放寬產業盈利稅,第6年後出售產業的大馬公民、永久居民及外國人,無需再繳稅
●提供20億令吉的房屋信貸擔保計劃(SJKP),協助零工戶、小型企業家及農夫獲取房貸融資
●國行4度升息,從1.75%調高至2.75%

資料來源:《星洲日報》彙整、歷年財政預算案宣佈、國家銀行

審視3結構問題

我國房市主要的3大結構問題:

1.政策不到位
比起聚焦協助首購族擁屋,政府應全面性探討提振房市的政策,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

政府近年來都致力於豁免首購族買房印花稅,龍國雯指出,一味降低印花稅未必就能帶動買氣,以鄰國新加坡為例,買房的印花稅也不低,但當地房市買氣仍強勁。

“反觀國內房市買氣疲軟,大家疫情期間都受苦,縱然利率低迷但也沒有能力買房,而外資因對我國信心不足,都不願到這裡置產,可見政治穩定及良好政策是關鍵。”

設法穩定市場信心

她直言,政府在推動房市發展方面,相比聚焦協助首購族擁屋,應該設法穩定市場信心。

“印花稅減免不是激活房市的措施,而且經濟前景展望不佳,加上馬幣兌美元一直在貶值,如何讓人有信心買產業?”

新加坡政府為讓房市降溫,去年12月16日起將購買住宅房地產的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調高5至15個百分點,不過房價去年仍創新高記錄,新屋及轉售屋銷售也繼續穩定攀高。

根據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的數據,去年賣出的私人住宅單位有1萬3027個,按年攀升30.5%。至於轉售屋方面,按年激升86.06%至1萬9962個單位。

HOC反成供過於求肇因

另外,去年底結束的HOC因政策不嚴謹,反成發展商推銷新項目的行銷手法,或是導致國內住宅房產供應過剩的罪魁禍首之一。

政府是在2019年推出HOC,主要協助國人擁屋及清理庫存,而在2020至2021年獲得延長,直至去年底結束。

房產評論員潘榮德認為,發展商都有各自的銷售配套,有些回扣甚至高達20%或以上,誘人程度遠超HOC,故HOC實際效果並不大。對此,龍國雯點出,HOC只是短期措施,並不能持久推動產業領域發展。

“這項政策主要目的雖是刺激需求,但因政策不到位反成市場供過於求的禍首。”

豐隆研究早前也指出,雖有HOC加持,但不僅未能舒緩供應過剩,相反還持續增加,更在去年12月間攀上高峰。

“主要是HOC並不僅限於已建竣但未能售出的產業項目,發展商也能在這個計劃下推出新項目,而這更大大激勵發展商在HOC之下推出更多新項目。”

2.可負擔房屋失序

可負擔房屋是導致滯銷房屋居高不下的最大毒瘤?

鄺保羅點出,這麼多年以來,政府的重心一直放在援助低收入群體(B40)及首購族買房,而非推動房市增長,故政府必須承諾推動房市並支撐房市增長,讓牛市迴歸。

“提振房市當務之急是控制市場供應、降低滯銷單位、激勵外國人買房及協助國人購屋者。”

潘榮德直言,可負擔房屋是滯銷房產的最大毒瘤,真正陷入停滯不是高檔房產,而是缺乏良好規劃的可負擔房屋。

“發展商沒做好規劃,為了建而建,政府需要重新檢討可負擔,要謹慎審批可負擔房屋的建設,同時限制整體發展才能從根本減少房屋滯銷情況再惡化。”

縱觀2017至2021年的產業報告,最大比率的滯銷房產都是介於2萬至4萬令吉的可負擔房屋項目,去年計有3萬6863個單位,年增24.68%。

審批新項目應更嚴苛

針對新項目審批,鄺保羅披露,有關當局應落實更嚴苛的程序才是“縮小”供需錯置的有效方法,最終才能將房市導向健康復蘇。

此外,他建議,政府應設立獎掖鼓勵發展商降低滯銷庫存,一旦成功售出滯銷單位可獲得獎掖。

“而土著單位也是其中最大佔比,或許現階段可以考慮放寬配額限制及降低轉換附加費(Conversion Premium)。”

3.收入追不上房價

收入增幅追不上房價漲幅,才是國人無力擁屋的最大阻礙,光打房並不能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所以目前優先要做是提升國人生產力,同時專注於吸引更高技術生產鏈的外資,才有望提升人民收入,進而縮小與房價的鴻溝。

世界銀行及亞洲發展銀行(ADB)的數據顯示,東南亞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過去10年一直都穩定攀升,只是因2019年遭疫情侵襲,東南亞的GNI在2020年微跌0.44%,從1萬1703美元(約5萬3547令吉)探低至1萬1652美元(約5萬3314令吉),不過2021年回穩,升高9.34%至1萬2740美元(約5萬8292令吉)。

縱觀東南亞國家的GNI表現,新加坡最高,2021年按年衝高16.36%至6萬4010美元(約29萬2878令吉),第二則是汶萊,截至最新2020年數據掛在3萬1510美元(約14萬4174令吉);這兩國的GNI都跑贏東南亞國家整體表現。

至於我國GNI,還未重返疫情前水平,截至2021年的GNI按年微起3.41%至1萬零930美元(約5萬零10令吉);2019年時為1萬1260美元(約5萬1520令吉)。

國人薪資偏低

對此,潘榮德點出目前最大的盲點:“與其說國內房市增長陷入停滯,但根本問題卻是國人薪資偏低,漲幅追不上房價升幅。”

政府需正視這個收入增長追不上房價的事實,CBRE/WTW產業顧問公司主席符儒仁披露,否則縱使出臺好政策,對提振整體房市也無補於事。

“購屋者沒有能力買房,就算有額外獎掖鼓勵擁屋也不會對整體市場帶來助益,提高家庭及人民收入才是關鍵。”

至於該如何提升收入,龍國雯指出,我國除了應致力吸引外資到這裡投資,提升生產力也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就業機會進而推動收入增長。

“而在吸引外資方面,應傾向能把外國技術帶進來的外資,若繼續停留在低技術工業鏈,則人民收入難提高。提高人均國民總收入的第一步,需先制定吸引優質外資的方針,以新加坡為例,我們也不應該再繼續專注低端產業。”

下期預告

釐清導致國內房市發展失衡的結構問題後,是否從此能一帆風順?抑或市場仍潛存增長停滯風險?房市陷入增長停滯前又會有哪些訊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