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发布: 4:08pm 07/12/2022

牛油小生

各就各位

灌篮高手

SLAM DUNK

牛油小生

各就各位

灌篮高手

SLAM DUNK

牛油小生|SLAM DUNK

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趟校车往返的旅程就是少年少女传阅漫画追踪湘北战情的军机处,“天才”樱木花道成为大家共同的语言。

》是一代人的青春。

ADVERTISEMENT

三井寿对着安西教练哭诉“我很想打篮球……”的画面,在大瘟疫时代成为迷因,几十年后仍继续为你我压抑的心灵表白。

三井寿哭脸迷因的始祖是乔丹(Michael Jordan,1963-)。《灌篮高手》的始祖是乔丹与他的公牛王朝。

1990年代成长的篮球迷,谁不希望成为乔丹?谁不想在空中漫步?Hang-Time!突破地心引力的悬置时光。青春就是绝美瞬间的定格。年轻的科比(Kobe Bryant,1978-2020)持球突破灌篮的时候就学乔丹伸长舌头,他面对敌人夹击甩肩虚晃一枪,旋即后仰跳投,中距离战术也模仿得唯妙唯肖。

乔丹是神,而科比曾经那么接近神之领域。不过科比后来不想成神,决定当条毒蛇猛兽,决然遁入魔道也在所不惜。

井上雄彦(1967-)用漫画之笔创造了属于神奈川县的湘北高中,在许多那个年代成长的人来说,《灌篮高手》便是体育漫画最接近神之领域的一部作品,以至于凝视那么粗制滥造的TV版anime,仍不可自拔,追随到底。

1996年,TV版连载终结在第101话,湘北进军全国大赛之前。那时身处热带国度的我们才刚从电视台认识这部已在日本热播的作品,受不了每周等待的煎熬,穿着校服的少年少女在漫画店争睹流川枫、仙道彰的风采。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趟校车往返的旅程就是少年少女传阅漫画追踪湘北战情的军机处,“天才”樱木花道成为大家共同的语言。

电影日本上映了

2022年12月3日,井上雄彦野心勃勃监督的《The First Slam Dunk》终于在日本上映,有好多人带着孩子进场看戏。

当初人们为樱木花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呆萌、滑稽、单纯、奋不顾身而感动,喜欢他的热情,羡慕他的天赋异禀,但如今井上雄彦更愿意聚焦在身材矮小的宫城良田身上,漫画迷终于有机会一窥不良少年宫城良田的成长史——活在天才篮球手兄长的爱与阴影下、与母亲渐行渐远的关系……篮球始终是他的救赎。

篮球讲身高,毕竟篮框就那么高,身材越高大就越接近目标。乔丹、科比都是1米98,他们就是机动型球员的标准身材,力求弹跳力、速度、肌肉力量、技巧之间的平衡。随着NBA战场上身体对抗的日益激烈,巨无霸似的奥尼尔(Shaquille O’Neal,1972-)以2米16之身形,无敌于油漆区,火箭队的姚明更是2米29的移动长城,还不怕投罚球,前所未见。而NBA发展至今,巨人纷纷发展出细腻技巧,从杜兰特(Kevin Durant,1988-)到希腊魔人(Giannis Antetokounmpo,1994-),各个灵活如控卫,再加上身高优势,谁与争锋?

乔丹之后,难道就只能靠身体骨骼的不断壮大才能超越?詹皇(Lebron James,1984-)仿佛究极体生物,爆发力、领导力、胜利、荣耀与金钱,什么都不缺。在庞然的世界里,柯瑞(Stephen Curry,1988-)另辟蹊径,以百步穿杨之准绳彻底破坏敌人的防守策略,当阵地被拉开,缝隙就出现,柯瑞与勇士队从此创造崭新王朝,经模拟与改良,NBA射手的射程现在是越来越远。

完全3D绘制

宫城良田走上C位或许与柯瑞开创的时代有关,但我更愿意理解这部电影的视角变换来源于岁月在井上雄彦身上的洗练。这是中年作家回望青春的一声棒喝,一场顿悟。你我记忆中的青春激情,那些经典的画面,在电影中皆以极缓极静的方式展现。谢天谢地,你我的青春记忆不再被煽情贱卖,井上雄彦没有辜负动漫迷,他拒绝《骇客任务IV》式的堕落,他甚至回到了一个体育迷、一个篮球迷的本位:这部电影要呈现的是最逼真的篮球场景。

动漫迷苦等二十几年,或许井上雄彦也其实一直在等待科技的成熟,才总算完成这部完全3D绘制的电影。

《灌篮高手》迷人之处不仅在于弱小球队如何战胜强大对手,而是在鸡蛋碰石头之后,湘北悲剧地结束了征途,而樱木花道负伤上阵完成绝杀山王工高的奇迹,代价是长期的休养。

冠军是需要经营的,而斤斤计较是青春的敌人。

体育竞技世界里,你可能赢得一场比赛同时输掉一生,你可能放弃一次机会换来光明的未来,但你也可能留得青山在却还是一辈子没柴烧,庸庸碌碌度过余生。樱木花道那一刻的不假思索,或许正也是杜兰特与科比在他们扯断阿基里斯腱之前所经验的不可抗力——这也是《灌篮高手》带给你我的不可抗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4:35pm 06/01/2025
【2024读家选书(下):印象篇】 ❶流散、回溯❷变变变❸“地方性”再发现

编按:同往年一样,我们也请了几位年轻作者写下本地中文出版的印象文,作为你的选书参考。

李婷欣

流散、回溯:马华故乡与身份的再思考
文:李婷欣(台大中国文学研究所)

在现代化浪潮推动之下,迁徙与游走成为常态。“故乡”书写逐渐超越对原生地的情感依恋,转向一种回望的本能,与文化再现的实践。2024年“读家选书”(文学类)多部作品以多重视角探讨“故乡”,展现层次丰富的叙事形态。在“空间”—“时间”双重迁徙背景中,个体的回溯映射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而多代写作者在叙述中展开对话,使“故乡”成为马华文学演进的重要纽带。这些作品以多样的文学地景,承载着对成长记忆、离乡情愁与身分思考的深刻书写,构筑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图景。

故乡书写必要性

海凡以其马共游击队经验,透过《落香》在二岛之间穿梭书写,将生态观察融入文本,描绘雨林共生的自然景象。上次写胶林生话,这次写沙巴管理油棕园的岁月,冰谷在《荒野惊奇:冰谷自传II》透过奇谈形式串联荒野记忆,从在“风下之乡”五年的“拓荒史”,重新审视故乡与身分的复杂关系。

故乡的书写因个体记忆的差异而呈现多样性,同时在反复的书写中逐渐形塑新的文化意义与认知。以槟岛为例,陈志鸿的《昔日儿童皆长大:槟岛乔治市男孩的故事》谈关于自身游走各地,但无论所见为何,“终究是从槟岛人的目光出发。”;梅淑贞在《游花园》对乔治市过度观光化的变迁提出批判,写道:“我是归人,不是走马看花的过客……”

这些文本不仅捕捉地方变迁,亦重塑个体与城市的情感联系。

麦留芳自传性散文《流水滚石》写了新/马两地的流金岁月,也聚焦于霹雳北部一带:槟岛、霹雳玲珑、怡保街巷,勾勒出故乡的时空延续性。牛油小生的《写给未来情人的足球指南》虽采博物式叙述视角,仍不脱新山作为故乡符码的影响。故乡书写或许并非刻意为之,却常成为自我定位的深刻倒影,折射出个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复杂交织。

从土地至故乡——马华文学的“故乡”

书写,不仅重新诠释个人与土地的联系,更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更开放、更多元的想像。马尼尼为在台,以另外的视角批判地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故乡”。《故乡无用》再现了乡土与现代性的矛盾张力:因肉身在他乡而长期受压抑的乡愁,游子逐渐失落——“我这一代人很多离开了就再也没回来过。”乡愁在流散中被压抑,最终化为身分迷失的征象。这一书写反映出马华文学在时代洪流中的流散与重构,亦突显其对故乡议题的当代省思。

以书页为介质,马华文学在流散与重构中不断探索身分与文化的多元样貌。或许,我们能进一步追问:当代马华文学中的关于地域/故乡书写,究竟是一种纯粹的怀旧回望、讲古,还是一场对身分与文化的持续重构?在流散/定居的交织中,我们如何避免将故乡过度理想化,而是以更深度的视角回应其复杂性?这些未竟的问题,或许正是马华文学未来持续需要寻找的。

叶福炎

变变变!
文:叶福炎(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在整理完2024年的马华出版品并贴在个人脸书后,陈静宜留言问:“今年的出版品较往年蓬勃吗?”以出版本数来看的话,过去一年的整体出版包括再版、再刷以及新版,大致上仍维持在既有的水平之上。不过,若分别从文类、内容及出版的版图来看,它们有着不同面向的倾斜。

从文学类的书单中,这一年可以说是资深作家的盛年。从年初由有人出版社推出一套7册的《梅淑贞文选》,一直到年末以冰谷第二本自传《荒野惊奇》,颇有前后呼应、文学定调的意味。只是,这一年甚少能见新人的出现。在个人所知的范围内,只有3位诗人,包括骆俊廷《大寒以后》、覃勓温《夕惕斋诗稿》以及章楷治《凋零与丰收:致芬妮》。或许,单从一年来看无法判准文学生态的现象,但不失为一记录。

不过,从内容层面来看,这一年马华文学是以儿少时光、家乡为书写主题。有别过往都围绕在政治记忆的文学书写,如此写作的集体改变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这几年来,许多马华作家都在谈论个人的写作如何摆脱马华的既定印象。我想,过去一年的文学出版提供了不少的思考点。毕竟,马华文学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极具生机蓬勃的多元及多样态发展。

另一方面,其实我们也能在非文学类的书单中,发现有关于华人与政治论述的减少。在过去一年里,最印象深刻的两本,即是祝家丰《政治发展和民主化征程》和冯垂华《街头的共同体》。当然,马华出版中常见的宗教讨论、地方史撰写,仍是非文学类主流常见的内容。它或已成为一种特定的出版类型,而这也涉及马华出版生产链的课题。

过去,我一直都在关注普及大众的出版品。它不仅占了出版市场很高的比例,也是拉动出版业很重要的存在。现阶段来说,它一直正在积极成长中。陈静宜对饮食文化的讨论、赖昭宏以大体老师家属的自白、陈亚才对印裔社群及宗教的介绍——这一类的大众书写相当重要,也是从阅读进入思考的重要媒介。

总的来说,过去一年的马华出版市场并未有令人惊艳的作品。若要细数种种可能的原因,我想可归纳为以下两个,即书籍出版也开始走向分众化,出版社能明确提供读者他们在阅读上的需求;另外,整体出版市场的版图处在一个变动的状态,或许出版社也在重新调整自身的策略和定位。

无论如何,这一年来的改变也只是个过渡。我相信,不久将来就能见新的版图出现。而在可见的未来里,整体的马华出版品必然是朝向多元的发展,也将在读者与市场的主导下,带起不一样的出版市场。2025年会是一个新的起点!

潘舜怡

南洋岛屿的“地方性”再发现
文:潘舜怡(马华文学与文化研究者)

回顾2024年,以“南洋”、“马来半岛”及“东南亚群岛”等区域性和地方性视角为主题的马华文学作品,似乎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在影视方面,廖克发的一部时长5个小时的纪录片《由岛至岛》,反思二战期间,日军、台籍日本兵、东南亚华人,尤其是新马印尼华人之间的历史创伤遗绪,试图重新梳理南洋岛屿的战争网络以及庶民叙事。此片获得2024年台北电影奖百万首奖、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等奖项,备受瞩目。而在印刷出版方面,也“由此地至彼地”,出现了不少聚焦探讨南洋不同区域的地方文化、宗教信仰、文学地理、小镇历史的叙事,散发着关于马华岛屿/地方书写的魅力。

首先在北马部分,三可马凯丽的《乔治市的老店铺》带领读者进入槟岛乔治市,通过栩栩如生的建筑插画,叙说城镇老街、小巷的小铺故事,展现槟岛老建筑的生活美学气息。此外,陈志鸿的《昔日儿童皆长大:槟岛乔治市男孩的故事》,则以散文笔触,回忆在乔治市生活的童年往事。本散文集透露了作者对于祖父母、父母、亲友的抒情叙事,让读者感受属于槟岛小孩在市镇成长的记忆“温度”。

转移至中马部分,朱宗贤的《霹雳地方掌故》引领读者进入霹雳州的各个县市,从教育、经济发展、新村、医疗、饮食、宗教、小镇老街等面向,探讨该区华社的文化记忆。本书内容巨细靡遗,娓娓道来,尽现霹雳华人生活的地方风情。至于白伟权的《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则回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历史现场,考察拿律地区的华人史,当中牵涉了华人苦力移民、矿工的社会日常,谈及地方瘟疫、会党帮派斗争、华人经商群体的盘根错节,打开了离散华人于南洋“重生”的史迹剖析。

至于廖文辉编的《居銮老街的社区建构与发展作用》,则是本年度南马社区观察的代表作。本书属于学术研究作品集,书中收入了9篇关于柔佛居銮的华人社区建筑老街、教育、华人领袖、家族企业等探讨。另外,廖文辉的《马来西亚闽南宗族资料汇编》以及安焕然的《海洋与南洋:海南人的历史与文化》,分别考察了移居南洋的闽南、海南华人群体,讨论他们的宗族史、精神文化史,从学术研究角度进入对华人“由岛至岛”流动的历史叩问。

有趣的是,留台作家兼画家马尼尼为似乎“背道而行”。她的小说《故乡无用》叙述的是一个20世纪从中国移居至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后,所产出的“无用”的家庭故事——叙述卖咖啡营生的“阿公”以及14名儿女如何面对疾病、死亡、迷信,思考原乡平凡“无用”的反讽性。而本书为第24届台北文学年金获选作品之一。

整体而言,本年度关于南洋的“地方性”书写题材丰富,内容多元,无论从文学或者非文学类的出版读物而言,均发现作者们对华社地方的大历史与小叙事的关怀与想像。

相关文章:
【2024读家选书(上):非文学类】《活力副刊》编辑室选书,来了!

【2024读家选书(中):非文学类】《活力副刊》编辑室选书,来了!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