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全球的疫情情況,“清零政策”幾乎是不可能任務,而染疫死亡率也已經低到可以被怱略的地步,此時中國就應該慎重考慮“與病毒共存”,畢竟中國百姓的民生(心理影響)與國家經濟(以致全球)都受到嚴重影響。
ADVERTISEMENT
2019年12月全球第1宗可查證的“冠狀病毒”確診個案發生在中國武漢,時間過得很快,那已經是3年前的事了。如果疫情結束,我們可以把冠病疫情肆虐當成陳年往事,但中國防疫自成一格,堅持“動態清零”,“與病毒誓不兩立”,時至今日還在貫徹封城措施,只要不鬆綁,故事就不會結束!
是的,各國防控疫情的態度不同。當全球所有國家早就解除封控,自由生活開心出行,認為只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就能“與病毒共存”。當世界杯足球賽在卡達爾熱閙登場,球賽場場爆滿,數萬觀眾沒幾人戴上口罩;雖然2020年東京奧運會延後一年舉辦,但也順利落幕,沒聽說東京的疫情死亡人數因奧運會而增加。
反觀中國,在堅持“清零政策”下,抗疫措施十分“果斷、積極、迅速”,3年來各地疫情稍有風吹草動,就來個大封城,間中還包括“排隊捅鼻子、挖喉嚨”的核酸檢測、出行時“手機24小時全天候監控”,這些“菜單”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外行人”看,中國防疫手法顯得“青澀”,彷佛抗疫戰爭才剛開啟!但話也不能這麼說,因為中國對自己有無比自信,抗疫工作就不必西方世界指指點點!所以堅持封城的保守派說:“放鬆防疫是西方世界和資本家的陰謀!”乖乖隆得咚,於我看,這帽子扣得真大!
中國科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早就不可同日而語。前兩天神舟14號載人飛行器成功從“中國太空站”返航;幾年前蛟龍號潛艇深潛海底幾萬尺。“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抓鱉”已經全不費勁,所以中國人會認為,天底下沒有幹不好的事。
中國的醫學更了不得。從扁鵲(戰國)、華陀與張仲景(東漢)、孫思邈(唐朝)到李時珍(明朝),全是超越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神壇級人物,區區瘟疫何足掛齒?中國人用中國人的智慧抵禦病毒有什麼問題?當然“有一點”問題。
其一,“動態清零政策”與“封城管控與核酸檢測”必定劃上等號。所以各大城市小鎮只要染疫人數達到一定指標,小區就立馬拉起“圍籬拒馬”;平頭百姓也不能出城,封控效率高得嚇人,直教人措手不及!封鎖時間動輒一兩個月,別說行動自由受限,連日常生活都嚴重不便;沒吃沒喝也罷,最糟的是沒酒沒煙沒麻將,且物價高漲,蘿蔔和人參幾乎一樣貴,這日子過久了,心情怎會舒坦?
其二,“排隊捅鼻子、挖喉嚨”的核酸檢測,這是3天1次的常態性檢測。如果有人對“被捅捅挖挖進進出出”產生特殊癖好無妨,但凡人無法忍受排隊3小時,在北方零下10幾度的低溫中等著被糟蹋!
其三,疫情變幻莫測,有幸出城,不一定回得了家。之前,上海封城,千萬人受困;一解封,口袋有幾兩銀子的立馬飛奔海南、南寧透氣。一下飛機“巧遇”海南封城,又關了兩個月,這命怎麼就這麼苦?
其四,手機軟件帶來高效生活,但中國政府關心百姓安危至極致;日常生活出行全被政府用手機“關懷”。“手機彈窗”更教許多人聞之色變,這是中國官方為了落實“清零政策”而開發的手機防疫軟件;這個軟件也順便關懷了西方世界所謂的:“個人的隱私和自由!”
官方利用大數據資料,透過地方的手機基地臺(以及進入公共場所及社區的掃碼動作),追蹤每個手機持有人的健康情況(或者是否去過高危區?)只有綠碼代表正常。如果不是綠碼,這時就算飛鳥也歸不了巢,就原地踏步過生活或在客廳跳跳廣場舞,事情有那麼嚴重?
其五,安全隱憂:中國的封城或封小區,封得滴水不漏。日前烏魯木齊一個被封小區的大樓發生火災,結果是裡頭的人出不來,外面的消防車進不去,釀成十數人死傷慘劇。“烏魯木齊火災慘劇”引發中國百多所大學與城市民眾的“白紙運動”,用白紙表達緘默的抗議。這是一個給中國領導人下臺階的機會,比方說:“奧米克戎(Omicron)病毒致死率低;中國90%人口已經完成疫苗接種……”,如果不順勢階段性解封,對習近平政府會有難以挽回的負面形象。
其六,封控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去年中國GDP17.3億美元,佔全球經濟量能18.5%,是120餘個國家最大的雙邊貿易伙伴,封控導致原料與產品供應鏈斷裂,一不小心就全球陪葬。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包括姚洋等人聯名呼籲政府將“開放經濟活動置於優先位置”,讓社經生活迴歸正軌,並將2023年經濟成長率設定在5%以上。雖然姚洋等人的建言遭到保守派的反擊,但用科學數據評估,中國的疫情並沒那麼嚴重,為了全球經濟穩定,“解封”一事已經沒必要討論了!
我不認為習近平堅持“動態清零政策”是他個人一意孤行,背後一定有人出主意。參考全球的疫情情況,“清零政策”幾乎是不可能任務,而染疫死亡率也已經低到可以被怱略的地步,此時中國就應該慎重考慮“與病毒共存”,畢竟中國百姓的民生(心理影響)與國家經濟(以致全球)都受到嚴重影響。
常言道:“兩害相權取其輕”,習近平政府是到了採取明快決策的時候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