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国人信以为真的“社会契约”,是“80年代以后”的荒谬版本。
ADVERTISEMENT
马仔谓华仔曰:“今一人言社会契约为真,汝信之乎?”华仔曰:“否。”“二人言社会契约为真,汝信之乎?”华仔曰:“吾疑之矣。”“三人言社会契约为真,汝信之乎?”华仔曰:“吾信之矣。”(化自“三人成虎”出处《战国策·魏策二》)。
“三人成虎”这成语,很适合用在当今世界:谎话传了千百遍,就会变成真理。
其中一个绝佳例子,是“社会契约”。
根据80年代巫统的说法,马来亚独立之前,巫统、马华和国大党之间曾达致所谓的“社会契约”协议,让华印裔可取得公民权,条件是必须承认马来人特殊地位。
这番似是而非的“社会契约”,不只马来社会深信,信以为真的非巫裔也大有人在,还相信若华印裔质疑这份“契约”,政府可收回华印裔公民权(当时马哈迪开始提出的);有者更相信“公立大学教育机会无需争取”,因为这是“契约”的一部分。
《爱国者与冒牌者》(2012年人民之声出版,杨培根译)的作者柯嘉逊,曾研究英国档案局文件,从独立斗争历史的视角,解开“社会契约”谜团,并把它分为三个“变脸”历程:
(一)1957-1969年:
《宪法》第153条阐明马来人特殊地位以达到“扶弱”目的:“国家元首有责任保护马来人特殊地位,和其他族群合法权益…确保为马来人在公共服务方面,获取合理比例的职位…获取联邦政府所提供的奖学金,以及其他类似的教育或培训特权…”,并提到“这项条文的运作,不应剥夺任何人所应获得的(或已获得的)权利、特权、准证或执照…”。
从宪法可清楚看出,维护马来人特殊地位和其他族群合法权益的内容是很明确的,但“社会契约”完全不存在于任何条款。
(二)70至80年代:
513事件发生两年后,政府在第153条加入所谓“固打制”内容,开始在经济和教育等领域实际扶助土著,其中第153(8A)条款提到:“……大学、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当局,所能提供的任何学科学额,少过有资格申请入学者的数目时,国家元首有权力根据这条文,向有关当局发出必要指示,确保有关当局为马来人及东马土著,保留元首认为合理的学额…”。
无论如何,修正法令没有说政府可以藉扶弱之名,设立纯土著的课程(例:马大理科基础课程和其他公立大学的基础课程)、学校(例:玛拉工艺大学、只有约2%非土著生的全寄宿学校和玛拉初级理科学院)、奖学金(例:玛拉海外奖学金)等。
(三)80年代以后:
1986年,巫统国会议员阿都拉阿末提出“马来主权”(Ketuanan Melayu)(注:这不是宪法说的“特殊地位”),其他政客随后纷纷效仿,以第153条之名,把“马来主权”和“社会契约”捆绑在一起,用来恐吓提出“公平施政”诉求的非土著。
许多国人信以为真的“社会契约”,是“80年代以后”的荒谬版本。这期间不断有人提起真相,包括前副首相敦依斯迈的儿子道菲(曾任柔佛文律巫统区会副主席长达29年)和宪法专家赛沙林教授,都认为“社会契约”是子虚乌有的(2019年3月24日的《星报》报道);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巫统当时为了争取马来人支持延续于1990年届满的新经济政策,而不断洗脑马来社会的说辞。但这些终究敌不过速度更快的谎话。
在唬弄、洗脑的过程中,许多华印裔民众也一并被“洗”了,结果“社会契约”成了“全民共识”,也成了政客用来堵住人民嘴巴(发出“平等”声音时)的“哑口药”。
街上有没有老虎、大马有没有社会契约,只要在乌烟瘴气的社交媒体多些冷静思考、理性分析,就不会人云亦云,就不会被洗脑。
建国时的所谓“契约”,就如宪法第153条所彰显的,并不是如此不平等;现在的不平等,是因为过去政府为巩固政权而为的伎俩。作为非土著的我们,在坦然接受宪法赋予土著特殊地位的同时,若面对教育、经济等不公平施政,千万别妄自菲薄,胡乱相信“社会契约”这种唬人政治工具。
安华任相后,新政府也包括“社会契约”谎言的始作俑者(即便大选得票率只得24.3%),能不能实现他14年前就提出的“人民主权”论述(Ketuanan Rakyat;在捍卫马来人宪赋特权前提下)?
加油吧,安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滑世代”如何能够做到人机共处、相得益彰,关键就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星洲日报3月9日的星期天头条《3C保姆孕育滑世代》,点出全世界都在面临的一大问题: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对大多数高中和大学生来说,现今的多数课程设计、日常教学活动和教材,都是放在诸如Moodle、Blackboard的网上学习管理系统,老师、教授和学生们无可避免在这方面增加屏幕时间,以完成教学活动。同时,5年前新冠疫情的到来,大幅度加快了“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的脚步。
在日常生活里,因为智能手机科技的日愈发达、便利和廉宜,“快”、“短”、“浅”和“碎”成了许多人的特征:长期习惯于观看碎片、快览短文,造成性子急躁、注意力易散乱,导致思考浅薄、内心空虚等“滑世代特征”。
这些症状,都出现在各个现代化中学、大学课堂上,而且都有各种研究数据支持。套一句有30余年教学经验的澳裔同事的话,是“注意力、学习力、智力和创造力逐年下滑”。
不受影响的,是极小部分“天赋”较强(是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动脑的、注重学术思考的教育),或者颇为“自律”的学生。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自律”是个关键。因为相比20年前的课堂,当前电子设备和平台制造出太多让人更分心的娱乐性玩意;无法在各种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的娱乐性屏幕前展现“自律”的人,其结果必然就是“心浮气躁”和“不专注”,相等于无法“止”、“静”和“安”,不能随处而静安,就无法“虑”(思虑周详、深入思考),最终无法获“得”所要吸收的知识。
对需要各类电子设备来完成工作的成人来说(如区区在下),一天超过8个小时屏幕时间是等闲事,但这些是善用网际网络、社交平台、人工智能和各类软件,以提升工作效率。对大多数的我们而言,因为生活和工作KPI的压力,定性和自律是无需太大外力来达致的;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些来自师长的引导和劝勉,以培育健康的滑世代生活方式。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综合当前各方研究来看,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有必要了解以下几点:
一、过度使用屏幕对智力的祸害:
使用电子设备,原意旨在提升学习效率、增长知识和智力;但水亦能覆舟,过度使用它们,很大可能会破坏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以及影响学生(包括成人大学生)的智力进程。依据中国、韩国、匈牙利诸国多方研究发现,网瘾、网游瘾、微信瘾等患者的脑部特定区域皮层结构,都出现异常(变薄)或功能失调征兆。
二、屏幕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最基本的,是保护好眼睛。滑世代人类可以采用美国眼科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的“20-20-20”建议:每隔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每次持续20秒。
三、人工智能和数码科技的局限:
生成式AI、电子设备、网络等教育科技,虽然都具备划时代价值和利益,但它们只能作为偶一为之的补充工具,不能反客为主的成为课堂主角,或替代训练学生智力、培育独立思考的工具,以免妨碍人类原创性科学和科技的进展。
考量过长屏幕时间对学生、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电子设备普及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回归更多纸媒阅读时间,不啻是个解方。比如笔者在工作范围以外时间,都尽量避免使用电子设备,闲时在家里、图书馆、公交上阅读的,也多是纸版读物或有声书。
无论如何,鉴于数码媒体在教育领域的高效能,我们知道这些教育科技是不可能走回头路了,除非是与世隔绝的修道人,没有人可以不使用电子产品。
于此,“滑世代”如何能够做到人机共处、相得益彰,关键就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