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老齡化社會,你最怕的是什麼?老來無依?沒錢養老?孤獨終老?還是死在家中無人知?
ADVERTISEMENT
過去兩年的疫情,或許你也留意到,新聞上經常出現獨居者猝死家中,有的是冠病患者,也有的是壯年人,更多的是老人。
若與已經進入超老國的日本比較,我國還只是一個“年輕”的老人國,這種現象提早出現,是否意味著我們進入急速老化的進程中?還是社會結構的改變令鄰里關係變得陌生?
有位受訪者曾提起,她平常需要電召車服務時,都會聯絡同一棟公寓的一名電召車鄰居。某天她如常約好那位鄰居第二天清晨載她去一個地方,可是時間到了卻不見蹤影,致電也沒有接聽,她只好再叫其他電召車。
事後她也不以為意,以為那位鄰居昏睡或忘記了約定,直至幾天後家人到附近餐館用餐時,聽到一群也是電召車司機聊天,提到一位同行在家中猝死,才知道猝死司機原來就是那位鄰居。
猝死或老死家中,已經成為老齡化社會一種日益普遍現象,即使以養老政策完善著稱的日本,也常出現獨居者老死或猝死家中的社會悲劇,更遑論還沒有做好迎接老齡化社會的大馬。
新紀元大學學院樂齡服務與管理學院院長鬍祿銘
華團應帶頭推動社區醒覺運動,關注老人長照問題
曾擔任日本與馬來西亞政府養老合作項目與政策顧問的胡祿銘博士直言,這的確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個疑問,日本的老人擁有很多資源,支援力量很充足,但還是發生老人老死家中的問題,這方面我們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但可從3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他表示,當我們說日本養老制度好,是從整體上談老人的福利,從全國平均壽命、養老服務水平、社會養老資源及政府養老政策安排等等,無疑日本是有很多值得東南亞國家學習的地方,並不是針對單獨的個案。
“就如我們說某個國家治安很好,但裡面還是有一些嚴重罪案發生。”
他表示,其次即使切入日本老人在家老死的課題,也必須要按它們的老人人口比率來分析。日本老人的人數與長壽度,無論是比率或絕對人口上,都比大馬高出很多,若站在同等比較基礎上,日本老人在家去世的個案應該比大馬高出很多倍,但實際上日本發生的比率還是比大馬少。
“當我們評論一個制度的好壞時,要看制度所照顧不到的地方。雖然日本養老制度很好,還是有老人選擇獨居,這就是制度無法照顧到地方,但政府是會嘗試做一些措施補救,如日本一些縣市在每個小區設立一個聯絡點,通常在郵政局,志願人士每週固定撥電給獨居老人,一旦沒有回應,就會去老人家中看望,無形中就會減少死在家中無人發現的情況,這3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也是新紀元大學學院樂齡服務與管理學院院長的胡祿銘,是抱著同情角度去看待老死或猝死家中無人發現的悲劇,畢竟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
他表示,每個家庭內部都有很多矛盾與掙扎,如城市雙薪家庭,一旦家裡長者健康出了狀況,其中一人被迫放棄工作照顧長者,家庭就會面臨經濟壓力,而在照顧老人過程中也有很多挑戰,費神勞力,以致沒有時間與動力去參與社會活動,與鄰里之間的距離感自動出現,社區要幫也幫不了。
因此他認為,要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就要喚起社會醒覺,讓家裡有個懂得應對的人,建立了這個醒覺後,社區就會深入去學習如何照顧老人而做準備。
他表示,與其說是鄰里間的冷漠,不如說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做,當解決不了就造成無助感,以致於越來越冷漠,無論是社區或家庭都一樣,所以華團應該領頭推動醒覺運動,不可再依賴政府。”
他表示,當我國步入老齡社會後,雖然政府也推出新政策,鼓勵社區參與,但實際情況我們目前無法去期望,就唯有期望華團去推動社區醒覺活動,關照老人問題。
臺灣高雄長庚神經腫瘤團隊主席莊銘榮醫生
老人猝死家中不是健康問題,是社會問題
早在2018年已經進入高齡社會的臺灣,老人因病在家猝死幾率並不高,而這現象的關鍵不是健康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臺灣高雄長庚神經腫瘤團隊主席莊銘榮醫生認為,無論是老人或盛年者猝死的原因,不完全是健康問題,反之與社會問題有關。
“以臺灣來說,臺灣就醫非常方便,醫院就好像超市一樣,而且大部分醫院也已經採取防範猝死的措施,所以猝死病例並不多。
“以我的病人來說,雖然是重症,但在家猝死的病人並不多。”
曾在急診部門服務的他表示,臺灣猝死率並不高,大部分都是意外或其他疾病而導致死亡。
老人精神科陳毅暉醫生
為減低猝死問題,社會支援很重要
老人精神科陳毅暉醫生也認同,猝死或老人在家孤獨去世不是一個病態,需要的是更多社會支援,而不是醫療照顧。
他提出一份大馬衛生部的數據,在2005至2007年,我國猝死個案的主要原因是心臟病引併發症,平均年齡已經減輕化至58歲。
他坦言,這兩年多的疫情,的確使到死亡病例大增,當中不乏猝死病例,但並沒有猝死案例的數據。
他認為,猝死或心臟病所引發的猝死個案,與大馬糖尿病發率很高是相關的,飲食習慣可能是誘發原因之一,因為從衛生角度來看,生活習慣、吸菸、壓力、少運動,都是病發的原因。
“猝死或獨居老人猝死問題在很多國家都存在,這不是一個病態,他們需要的是社會支援,顯然這方面我們做得不足夠,鄰里間互不認識,出事了也不知道。”
從醫生的角度出發,陳毅暉覺得,要減少猝死問題,應該從減低糖尿病併發率著手。目前來說,我國的糖尿病檢測做得還不夠,很多病人來見醫生時已經是末期,腿部感染嚴重至要截肢的階段等等,反映國人慢性病管理不好。
他表示,猝死與國人對健康與疾病認識不足夠也息息相關,政府需要更努力宣導健康管理,分享健康資訊,鼓勵國人要有健康生活,定期做體檢,如規定公務員年過40歲要做一次體檢,並鼓勵私人界也效仿。
他表示,大馬人口老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去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就已經有7%或350萬人,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界定的65歲以上人口達到7%就是老化社會定位。
“我國人均壽命是76歲,男的73,女的78歲。目前,我國有失智症的老人約26萬人,每年照顧病人的費用上億,是一個相當嚴重情況,所以現在是時候必須關注老人問題。”
(編按:本期內容,節摘自不惑生命學苑於今年10月2日舉辦的“2022不惑老人日論壇” 中部份主講人演講內容,順序也經記者依內容略做調整。)
相關文章:
【陳志金醫生講座】拼湊一個“圓滿”,讓臨終病人和家屬都能無憾好好道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