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靈再也9日訊)芸芸眾生中,只要儘自己的一份綿力,也可以為這個社會帶來貢獻。
在過去34年來共捐血356次的華裔男子林建盛(譯音,70歲),以及在今年6月英勇救出困在火場中的弟弟妹妹的莫哈末達尼斯雷卡(8歲),證明了無論年齡大小,都可以以自身的能力,來協助身邊有需要的人。
林建盛向馬新社表示,對於自己在過去34年來能夠捐血救人感到自豪。
如今已年屆70歲高齡的他因為年齡的關係,無法再繼續獻血。
“如果可以,我還想繼續捐血。但是有什麼辦法呢,捐血年齡上限是70歲。在這之後,我會在家中休息,聽聽歌種種花。
林建盛籲身體健康者捐血
“我鼓勵那些身體健康的人去捐血。不要害怕針,其實感覺就像是被螞蟻咬一樣。最好的方法是冷靜下來,如果太害怕,就轉移注意力。”
他說,他是從1988年,也就是36歲那年開始積極捐血,因為當時的他看到已故父親林永瑞(譯音)受傷需要輸血。
自那時起,他從未錯過任何捐血的機會,並以此來履行他對社會的社會責任。
“我父親有心臟病和高血壓,需要服用血液稀釋劑。然而,父親不小心受傷了,傷口令他流血不止。
“那一個傷口導致他失血,需要兩個血袋。當我看到這種情況時,我開始去捐血,因為這能幫助挽救病人的生命。
從2000年開始,他成為捐血者。一般上,首次及大多數捐血者捐的是全血,即捐贈的血液包含著所有的血液成分,大部分收集到的全血都會被分離為各種不同的血液成分以醫治不同疾病。若重複捐血後而沒有任何不適者便可捐贈成分血,即利用先進儀器於捐血時選擇捐出血漿、血小板或兩者一起捐贈,其他血液成分如紅血球等則安全地由儀器輸回到捐贈者。
他說,捐血讓他感覺健康,也促使他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成為捐血者,必須擁有健康的體魄,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足夠的睡眠,至少5個小時。
感恩捐血沒遇到問題
“我也很照顧健康。除了注意飲食,我也會做一些輕微的運動,例如在住宅區散步,以及不飲酒和不吸菸。”
他也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包括照X光、心電圖(ECG)和進行血液檢驗,以便能夠在50歲後繼續捐血。
“我很感恩,因為被賦予了健康的身體,每次捐血時也沒有遇到任何問題,捐血後我的身體也感覺很健康。”
莫哈末獲頒漢都亞英勇勳章
8歲孩童莫哈末達尼斯雷卡是在6月29日的一場火災中,英勇地拯救被困在火場中的弟妹,因此獲得漢都亞英勇勳章。
馬新社報道,首相夫人拿督斯里旺阿茲莎是在11月27日的2022年全國兒童節慶祝活動上,頒發該勳章給莫哈末達尼斯雷卡。
該慶祝活動是由社會福利局舉辦。
該勳章旨在表彰那些在緊急情況、災難或意外事故中表現出英勇行為的兒童。
事發時雙親皆外出工作
莫哈末達尼斯雷卡在遭遇火災時丟失了眼鏡,近視的他還是毅然決然拯救他的弟弟妹妹——莫哈末達尼斯禮茲齊(6歲)和諾迪雅德麗莎(4歲)。他揹著他們從客廳轉移到廚房,然後大聲求救,最終安全地被鄰居救了出來。
火災發生時,他們的父母皆外出工作了。
小男孩的英勇事蹟之後在社交媒體上傳開,網民也對相關機構為兒童設立該勳章的行為表示讚賞。而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已經很久沒在兒童節慶祝活動中聽到漢都亞英勇勳章被提及。
沙哈魯丁:62年來共23兒童獲獎
社會福利局總監拿督沙哈魯丁向馬新社表示,有些人認為這個勳章已經消失,但事實上,自從在1960年設立這個勳章以來,迄今已有23名兒童獲得此項殊榮,包括莫哈末達尼斯雷卡。
他指出,每個州或聯邦直轄區的社會福利局都需要提交最佳候選人,性別不限,接著該局將在全國層面針對這些候選人進行評估和評選。
“社會福利局總監將設立一個勳章評選委員會來審查所有候選人,以確保他們符合資格要求。該委員會的任務是根據評估標準和評分系統來接收、評估和評選候選人。
“候選人必須是馬來西亞人,不分種族;並且開放給所有年齡在7至18歲之間的兒童。提名必須是基於那些顯示出了他們英勇救人的事件,他們也必須不曾涉及與犯罪、不當行為和不道德行為有關的案件中。”
今年的兒童節慶祝活動主題為“為每個孩子提供包容性和多樣性”。
沙哈魯丁表示,自1956年以來,社會福利局致力於舉辦兒童節慶祝活動。
今年從6月7日開始,為了配合慶祝活動,社會福利局以實體和虛擬的方式舉辦了各種活動。
他指出,社會福利局意識到為了兒童現在與未來的福祉,擁抱包容性和多樣性的重要性。
他說,“包容性”意味著尊重和欣賞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的不同之處。
“多樣性”則是任何可以被用來區分群體和人與人之間的維度。
“因此,‘為每個孩子提供包容性和多樣性’這一個主題意味著欣賞、尊重和理解差異,包括每個孩子的特殊需求和權利。
籲企業與志願組織攜手支援
“與此同時,馬來西亞因其獨特和多元的文化而聞名於世,是一個跨越世代的傳統和洗漱的大熔爐。”
他也指出,若沒有各方的參與,兒童保護工作將無法被實現。
他表示,企業界與志願組織應攜手合作,以確保那些需要支持或援助的人獲得保護。
“家庭作為關鍵機構,應該發揮有效的引導和教育作用,以讓孩子們在面對挑戰時更加負責任、謹慎和有韌性。
“家庭也應該提供一個安全且不存在任何暴力的環境。社區也應該站出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兒童總是會對兒童虐待事件和其生活環境發出警告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