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打灵再也9日讯)芸芸众生中,只要尽自己的一份绵力,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带来贡献。
在过去34年来共捐血356次的华裔男子林建盛(译音,70岁),以及在今年6月英勇救出困在火场中的弟弟妹妹的莫哈末达尼斯雷卡(8岁),证明了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以自身的能力,来协助身边有需要的人。
林建盛向马新社表示,对于自己在过去34年来能够捐血救人感到自豪。
如今已年届70岁高龄的他因为年龄的关系,无法再继续献血。
“如果可以,我还想继续捐血。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捐血年龄上限是70岁。在这之后,我会在家中休息,听听歌种种花。
林建盛吁身体健康者捐血
“我鼓励那些身体健康的人去捐血。不要害怕针,其实感觉就像是被蚂蚁咬一样。最好的方法是冷静下来,如果太害怕,就转移注意力。”
他说,他是从1988年,也就是36岁那年开始积极捐血,因为当时的他看到已故父亲林永瑞(译音)受伤需要输血。
自那时起,他从未错过任何捐血的机会,并以此来履行他对社会的社会责任。
“我父亲有心脏病和高血压,需要服用血液稀释剂。然而,父亲不小心受伤了,伤口令他流血不止。

“那一个伤口导致他失血,需要两个血袋。当我看到这种情况时,我开始去捐血,因为这能帮助挽救病人的生命。
从2000年开始,他成为捐血者。一般上,首次及大多数捐血者捐的是全血,即捐赠的血液包含著所有的血液成分,大部分收集到的全血都会被分离为各种不同的血液成分以医治不同疾病。若重复捐血后而没有任何不适者便可捐赠成分血,即利用先进仪器于捐血时选择捐出血浆、血小板或两者一起捐赠,其他血液成分如红血球等则安全地由仪器输回到捐赠者。
他说,捐血让他感觉健康,也促使他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成为捐血者,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足够的睡眠,至少5个小时。
感恩捐血没遇到问题
“我也很照顾健康。除了注意饮食,我也会做一些轻微的运动,例如在住宅区散步,以及不饮酒和不吸烟。”
他也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照X光、心电图(ECG)和进行血液检验,以便能够在50岁后继续捐血。
“我很感恩,因为被赋予了健康的身体,每次捐血时也没有遇到任何问题,捐血后我的身体也感觉很健康。”

莫哈末获颁汉都亚英勇勋章
8岁孩童莫哈末达尼斯雷卡是在6月29日的一场火灾中,英勇地拯救被困在火场中的弟妹,因此获得汉都亚英勇勋章。
马新社报道,首相夫人拿督斯里旺阿兹莎是在11月27日的2022年全国儿童节庆祝活动上,颁发该勋章给莫哈末达尼斯雷卡。
该庆祝活动是由社会福利局举办。
该勋章旨在表彰那些在紧急情况、灾难或意外事故中表现出英勇行为的儿童。
事发时双亲皆外出工作
莫哈末达尼斯雷卡在遭遇火灾时丢失了眼镜,近视的他还是毅然决然拯救他的弟弟妹妹——莫哈末达尼斯礼兹齐(6岁)和诺迪雅德丽莎(4岁)。他背着他们从客厅转移到厨房,然后大声求救,最终安全地被邻居救了出来。
火灾发生时,他们的父母皆外出工作了。
小男孩的英勇事迹之后在社交媒体上传开,网民也对相关机构为儿童设立该勋章的行为表示赞赏。而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已经很久没在儿童节庆祝活动中听到汉都亚英勇勋章被提及。

沙哈鲁丁:62年来共23儿童获奖
社会福利局总监拿督沙哈鲁丁向马新社表示,有些人认为这个勋章已经消失,但事实上,自从在1960年设立这个勋章以来,迄今已有23名儿童获得此项殊荣,包括莫哈末达尼斯雷卡。
他指出,每个州或联邦直辖区的社会福利局都需要提交最佳候选人,性别不限,接着该局将在全国层面针对这些候选人进行评估和评选。
“社会福利局总监将设立一个勋章评选委员会来审查所有候选人,以确保他们符合资格要求。该委员会的任务是根据评估标准和评分系统来接收、评估和评选候选人。
“候选人必须是马来西亚人,不分种族;并且开放给所有年龄在7至18岁之间的儿童。提名必须是基于那些显示出了他们英勇救人的事件,他们也必须不曾涉及与犯罪、不当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有关的案件中。”
今年的儿童节庆祝活动主题为“为每个孩子提供包容性和多样性”。
沙哈鲁丁表示,自1956年以来,社会福利局致力于举办儿童节庆祝活动。
今年从6月7日开始,为了配合庆祝活动,社会福利局以实体和虚拟的方式举办了各种活动。
他指出,社会福利局意识到为了儿童现在与未来的福祉,拥抱包容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他说,“包容性”意味着尊重和欣赏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不同之处。
“多样性”则是任何可以被用来区分群体和人与人之间的维度。
“因此,‘为每个孩子提供包容性和多样性’这一个主题意味着欣赏、尊重和理解差异,包括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和权利。
吁企业与志愿组织携手支援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因其独特和多元的文化而闻名于世,是一个跨越世代的传统和洗漱的大熔炉。”
他也指出,若没有各方的参与,儿童保护工作将无法被实现。
他表示,企业界与志愿组织应携手合作,以确保那些需要支持或援助的人获得保护。
“家庭作为关键机构,应该发挥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以让孩子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负责任、谨慎和有韧性。
“家庭也应该提供一个安全且不存在任何暴力的环境。社区也应该站出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儿童总是会对儿童虐待事件和其生活环境发出警告信号。”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麻坡30日讯)62岁那年,她在不幸患上乳癌时曾许愿“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将做我应该做的事”;两年之后,她摆脱了癌症的困扰,并迎来更精彩及意义非凡的人生。
如今,她已经年高82岁,依旧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包括合唱团、马来羊皮鼓队,以及到慈善组织当义工,为无国籍孩童献力。
她说:“虽然我老,但我还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她就是来自麻坡的退休老师——魏培兰。
自称“不甘寂寞”“鸡婆”
魏培兰在访谈中多次笑称自己是“不甘寂寞”及“鸡婆”的人,所以才会“退而不休”。
她在55岁放下教鞭后,曾在国民登记局当义务的离婚调解员长达20年,也到处游山玩水及到新加坡含饴弄孙、组织互助会帮助贫困家庭或学生,间中也曾开办短期的英语补习班,生活过得相当充实写意。
62岁那年,她意外发现胸口出现硬块,检查后被证实患上乳癌,令她顿感晴天霹雳,难以接受,许多负面情绪涌现。
大约一周后,她有感“如果癌症取走我的性命,就是命中注定”,于是,她对着心灵导师赛峇峇的肖像许下“第二次生命”的愿望,转念坦然面对,并且开始配合接受系列治疗。
终于在约两年后,她成功摆脱癌症,之后只要定期检查即可。
而她在治疗期间没有开车,以至于痊愈后才发现驾照已过期许久,由于她不愿再重考驾照,自此也就不再开车。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她外出参与活动,她反而变得更活跃及积极,就如她当初许下的愿。
“现在别人如何看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如何看待自己,我也不要活在别人的眼中,我要为自己而活。”
义务教无国籍孩童英文
约4年前,当慈悲爱心结缘基金会要为无国籍小孩开办“学校”时,魏培兰没有多想,毅然成为当中的重要一员,接过英语老师的任务。
她借由自己过去担任英文老师多年的经验,通过唱歌教学的欢乐学习方式,义务教导无国籍孩童英文。

她外表看似严肃,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实际上非常关心这些孩童,对大部分孩童的家庭背景也都了解,时常劝勉他们珍惜学习机会,以便未来的路能更顺畅。


由于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加上对无国籍孩童的处境感到痛心,所以尽管到了杖朝之年,她仍乐于为他们和社会贡献绵力。
因健康状况停止教学
她把无国籍的孩童视为自己的孙儿孙女,并指这些孩子虽然家庭背景复杂,但许多都非常单纯可爱惹人怜,由于自己的子孙不在身边,她就把爱转移到这些孩子身上。
开始时,她每天都到校上课,去年因健康状况才停止教学,但她如今还是常到“学校”走走,关心孩子的情况及参与活动;必要时,她也会奔走政府部门,协助处理无国籍孩童的文件。

魏培兰认为,虽然退休后可以过得很悠哉闲哉,但她享受目前充实的生活,也觉得有意义。
年过半百仍尝试各事物
魏培兰在癌症痊愈后,除了继续在国民登记局当离婚调解员,也担任义工、参加大笑瑜伽、静坐、合唱团、马来羊皮鼓团,甚至曾经与儿子一同短期出家。


她披露,自己是在机缘巧合下,与儿子一起跟随一名来自越南的法师短期出家,虽然必须剃光头发、一天仅用两餐及每天赤脚到外托钵,惟过程中心灵非常平静喜悦。

“那是我第二次剃光头,第一次是患癌的时候,但我没有想很多,就这样参与了。”
当年她已年逾70岁,她之后还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大胆地带着法师等人到东海岸弘法。
魏培兰表示,过去的各种经历让她看透很多事情,慢慢改变自己对待人事物的看法,明白自己所要的人生,也认为自己比许多人幸福。
她以“人生只要用心做了,输和赢都是精彩”来形容她的退休生涯,或许因为这样,她才在年过半百后依旧勇于尝试各种事物,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感谢母亲坚持 完成中学教育
“教育能改变人的一生,我就是因为母亲的远见,才得以完成中学教育及投身教育界。”
魏培兰出生在登嘉楼甘马挽的小康之家,家中经营杂货店生意;母亲虽然看似与那个年代的妇女无异,却有着与那个年代不同的信念。
她披露,当时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不多,就如她原本在11岁那年就已停学,但母亲深知她喜欢学习,也坚信“女性要改变命运,就要接受教育”,才让她能够进入中学继续升学。
直到中学毕业后,她才知道母亲在那阵子承受很大压力,忍受许多批评及闲言闲语,因为那个年代读书的人不多,女生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认为应该让儿子读书,而不是女儿。
她感谢母亲的坚持与远见,让喜欢读书的她完成中学教育及进入教育界;正因如此,她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是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求学的无国籍小孩,也必须接受教育。
魏培兰在执教期间曾被同事称做“母老虎”,在慈悲爱心结缘基金会也犹如纪律老师,惟许多孩子都顺服她。

实际上,她为人亲切,身边不少后辈除了称她为“老师”,更有人唤她“阿母”、“妈咪”,而她则视他们为干儿子或干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