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上社交媒体的资讯,一天过去后就成了历史。追求流量、确保文章内容永远“新鲜”,是自媒体经营者的日常。
ADVERTISEMENT
90后的钟子麒和陈宛霈却选择在网络世界里默默耕耘,希望打破流量为王的媒体生态,谱出最理想的城市日志。
“那时是纳吉和马云正推介数字自贸区,所以电子商务、数位行销很红……”钟子麒回忆起大学时期,第一次与陈宛霈谈起开创自媒体的经过。
7年前,他们还是拉曼大学新闻系学生,网络世界有许多自媒体开始冒头,一些提供在地美食、文化资讯的自媒体大受欢迎。他们意识到传统媒体的局限,成立一个表现形式更多元的平台,在他们心中扎了根。
相信好内容能打动人心
毕业后,两人不曾忘记未付诸现实的梦。他们在各自职场累积经验,对网络生态更熟悉后再聚首,“现实教会我们道理后,再回到原本想做的东西上,更加懂得这个行业需要什么,又要如何才可以生存。”
2020年,《城市日志》诞生,不以哗众取宠的标题吸引眼球,注重内容品质,记录城市人的喜怒哀乐。
“在我的眼中,《城市日志》是有温度、可以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平台。”曾在线上媒体工作的陈宛霈,厌倦一味追求流量的日常,希望打破这个“玩法”。她深信朴实的情感波动,最生活化、最落地的内容,才真正打动人心。
“我们总把流量很重要挂在嘴边,但真的可以找到你的受众吗?”从事广告代理的钟子麒抛出疑问,同时他点出传统媒体的难处,“虽然看似流量多、数字好看,但无法真的很好去找到受众。”他指出,目前广告主渐渐重视这个问题,自媒体看似小众,但其独特性更能为商家传递品牌讯息。
流量仍是经营自媒体的基本门槛,只不过陈宛霈相信注重过程(内容品质),自然就会带来好的结果(流量)。“这样说好了,100人留在你的网站上却不买单,比起10人在你的网站上全部买单,这就是品质带来流量的结果。”她说。
他们深信好的内容,绝对可以触动读者心弦,陈宛霈说明:“要我写腥煽色也不是不可以,一定会有一两则流量爆掉,但意义在哪里?”
重试梦想,因为不甘心
《城市日志》最初创立之际,两人都是上班族,特别是当时在线上媒体任职的陈宛霈,更处于“两头烧”的状态。
在几番思索后,她认为比起追流量以及点击率的日常,经营《城市日志》才是心之所向。若成功将此平台从零开始建立起来,更有成就感,“当然更多的是不甘心吧,我始终是新闻系出身。”
她毅然辞职,全然投入经营《城市日志》。而戏剧般的情节上演,《城市日志》的理念当时获得一家电商公司的认同,愿意提供资金,“虽然不是很大笔钱,但让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容易一点了。”
城市最美的日志:人事物
除了关注读者的心灵成长,《城市日志》新增美食以及旅游资讯栏目。“说起人生乐事,不就是吃喝玩乐?城市里面有什么值得探索、记录的,离不开3个元素:人事物。”但网络世界是残酷的,钟子麒不讳言称:“今天写的东西,明天就成为过去。”至于如何调正文章的方向,成为他们近期重点讨论的问题。
《城市日志》创始团队有3人,钟子麒形容是最理想的团队阵容。他期望透过培养读者的粘着度,有朝一日《城市日志》可以从线上走到线下,“或许和我们想法一致的品牌方,会主动找上我们办活动。”
在谈话的尾声,他们缓缓道出最初的梦。陈宛霈自小梦想成为新闻主播,热爱政治的钟子麒渴望成为前线记者。虽然不得已向现实低头,陈宛霈改在《城市日志》的短视频中献“声”口述心灵句子,完成儿时主播梦;钟子麒则利用他善于规划事情的强项,为团队“布阵”。
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心中的梦,写出自己在这座城市里的专属日志。
相关文章:
【自媒体01:晚安星球】找回我们的话语权,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故事
【自媒体03:无尺少女】挣脱传统枷锁,无尺播客,无限畅说
【自媒体04:Let’s RE】以浅白知识宣扬环保,链接人与环境
【自媒体05】创造多元说话空间,让更多声音被听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