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上社交媒體的資訊,一天過去後就成了歷史。追求流量、確保文章內容永遠“新鮮”,是自媒體經營者的日常。
ADVERTISEMENT
90後的鐘子麒和陳宛霈卻選擇在網絡世界裡默默耕耘,希望打破流量為王的媒體生態,譜出最理想的城市日誌。
“那時是納吉和馬雲正推介數字自貿區,所以電子商務、數位行銷很紅……”鍾子麒回憶起大學時期,第一次與陳宛霈談起開創自媒體的經過。
7年前,他們還是拉曼大學新聞系學生,網絡世界有許多自媒體開始冒頭,一些提供在地美食、文化資訊的自媒體大受歡迎。他們意識到傳統媒體的侷限,成立一個表現形式更多元的平臺,在他們心中紮了根。
相信好內容能打動人心
畢業後,兩人不曾忘記未付諸現實的夢。他們在各自職場累積經驗,對網絡生態更熟悉後再聚首,“現實教會我們道理後,再回到原本想做的東西上,更加懂得這個行業需要什麼,又要如何才可以生存。”
2020年,《城市日誌》誕生,不以譁眾取寵的標題吸引眼球,注重內容品質,記錄城市人的喜怒哀樂。
“在我的眼中,《城市日誌》是有溫度、可以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的平臺。”曾在線上媒體工作的陳宛霈,厭倦一味追求流量的日常,希望打破這個“玩法”。她深信樸實的情感波動,最生活化、最落地的內容,才真正打動人心。
“我們總把流量很重要掛在嘴邊,但真的可以找到你的受眾嗎?”從事廣告代理的鐘子麒拋出疑問,同時他點出傳統媒體的難處,“雖然看似流量多、數字好看,但無法真的很好去找到受眾。”他指出,目前廣告主漸漸重視這個問題,自媒體看似小眾,但其獨特性更能為商家傳遞品牌訊息。
流量仍是經營自媒體的基本門檻,只不過陳宛霈相信注重過程(內容品質),自然就會帶來好的結果(流量)。“這樣說好了,100人留在你的網站上卻不買單,比起10人在你的網站上全部買單,這就是品質帶來流量的結果。”她說。
他們深信好的內容,絕對可以觸動讀者心絃,陳宛霈說明:“要我寫腥煽色也不是不可以,一定會有一兩則流量爆掉,但意義在哪裡?”
重試夢想,因為不甘心
《城市日誌》最初創立之際,兩人都是上班族,特別是當時在線上媒體任職的陳宛霈,更處於“兩頭燒”的狀態。
在幾番思索後,她認為比起追流量以及點擊率的日常,經營《城市日誌》才是心之所向。若成功將此平臺從零開始建立起來,更有成就感,“當然更多的是不甘心吧,我始終是新聞系出身。”
她毅然辭職,全然投入經營《城市日誌》。而戲劇般的情節上演,《城市日誌》的理念當時獲得一家電商公司的認同,願意提供資金,“雖然不是很大筆錢,但讓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容易一點了。”
城市最美的日誌:人事物
除了關注讀者的心靈成長,《城市日誌》新增美食以及旅遊資訊欄目。“說起人生樂事,不就是吃喝玩樂?城市裡面有什麼值得探索、記錄的,離不開3個元素:人事物。”但網絡世界是殘酷的,鍾子麒不諱言稱:“今天寫的東西,明天就成為過去。”至於如何調正文章的方向,成為他們近期重點討論的問題。
《城市日誌》創始團隊有3人,鍾子麒形容是最理想的團隊陣容。他期望透過培養讀者的粘著度,有朝一日《城市日誌》可以從線上走到線下,“或許和我們想法一致的品牌方,會主動找上我們辦活動。”
在談話的尾聲,他們緩緩道出最初的夢。陳宛霈自小夢想成為新聞主播,熱愛政治的鐘子麒渴望成為前線記者。雖然不得已向現實低頭,陳宛霈改在《城市日誌》的短視頻中獻“聲”口述心靈句子,完成兒時主播夢;鍾子麒則利用他善於規劃事情的強項,為團隊“佈陣”。
他們用另一種方式延續心中的夢,寫出自己在這座城市裡的專屬日誌。
相關文章:
【自媒體01:晚安星球】找回我們的話語權,說想說的話,寫想寫的故事
【自媒體03:無尺少女】掙脫傳統枷鎖,無尺播客,無限暢說
【自媒體04:Let’s RE】以淺白知識宣揚環保,鏈接人與環境
【自媒體05】創造多元說話空間,讓更多聲音被聽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