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固定框架里创作,写一首词,总比写报纸专栏来得崎岖,碍于押韵,种种先天性的阻滞,似足爬山涉水,耗尽精气元神,呕心沥血,只为作品换取一张好看的脸皮献世,在芸芸作品中争宠,盼能脱颖而出。
ADVERTISEMENT
偶尔灵感匮乏、笔力有限,顶住死线前交稿的压力,还想把有棱角,不通顺的地方,一点点磨平,不求有百尺竿头之效,只求对得起创作良心,不让遗憾导致夜不能寐。无论是业余爱好者,或专业填词人,对自己的作品蛋中挑骨,挑三拣四,也不过是对这手艺的另一种尊重。
前阵子,李宗盛的〈给自己的歌〉的歌词手稿公诸于世,手稿上可看见多番修改的痕迹,足以当成教材。光是一句“我不过是想弄清原委”,已有许多版本,究竟是“凋零枯萎”、“摔碎崩毁”、“仍有余威”、“分不清真爱是谁”、“跟往事还有一腿”还是“放任念头四处飞”?可见填词不光是考验遣词造句的功夫,还得讲究“选择的字词”能否配搭整首歌词的“气质”,好让我们听歌,或唇边咀嚼歌词时,会觉得一字一句都是合理的。如今,临近交稿期限时,还有多少人用这样的方式面对歌词?还是只要在歌里炮制几句容易上口的歌词作鱼饵已足矣?词曲咬合、语言密度、口语质感等诸多考量,统统都抛诸脑后。
修辞是一回事,琢磨所用的时间又是另一回事。有时为了一个字,近乎考究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只因力求完美,拼命将其整容,反而谋杀了作品该有的生命力。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历不同的阶段,心态会改变,观人事物的角度会成长。再次回顾自己的作品,昨天的十全十美,来到今天反而有了瑕疵。若随手就是自认为的完美之作,很可能这位创作人都没有成长过。进步过,从没提升自己的审美标准。要不然,就算思想早被钉在原地,拘泥成法,止步不前。
当下用的字,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符合当时的思想状态,没有什么是不能被改的。总觉得陈年发表的作品不够好,不过是现在的自己,无法拾回过去的自己而已。
更多文章: 林佚/洗脑神曲的15秒定律──电视广告、抖音、TikTok…… Tom Phan/A.Limin《Sesudah Melakar Langit》画完一片天空之后 林佚/金锋奖的使命 林佚/ 旅行,在流行歌里的意义 林佚/台马音乐交流碰撞出什么火花? Tom Phan/发抖音到发唱片:是“起”还是“落”? 林佚/抒情歌的独特生命力——浅谈中文歌词创作(非情歌运动) Tom Phan/《ARE U OKAY?》一趟13分钟的飞行 林佚/取歌名的艺术 林佚/抒情歌走过的路(浅谈中文歌词创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