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固定框架裡創作,寫一首詞,總比寫報紙專欄來得崎嶇,礙於押韻,種種先天性的阻滯,似足爬山涉水,耗盡精氣元神,嘔心瀝血,只為作品換取一張好看的臉皮獻世,在芸芸作品中爭寵,盼能脫穎而出。
ADVERTISEMENT
偶爾靈感匱乏、筆力有限,頂住死線前交稿的壓力,還想把有稜角,不通順的地方,一點點磨平,不求有百尺竿頭之效,只求對得起創作良心,不讓遺憾導致夜不能寐。無論是業餘愛好者,或專業填詞人,對自己的作品蛋中挑骨,挑三揀四,也不過是對這手藝的另一種尊重。
前陣子,李宗盛的〈給自己的歌〉的歌詞手稿公諸於世,手稿上可看見多番修改的痕跡,足以當成教材。光是一句“我不過是想弄清原委”,已有許多版本,究竟是“凋零枯萎”、“摔碎崩毀”、“仍有餘威”、“分不清真愛是誰”、“跟往事還有一腿”還是“放任念頭四處飛”?可見填詞不光是考驗遣詞造句的功夫,還得講究“選擇的字詞”能否配搭整首歌詞的“氣質”,好讓我們聽歌,或唇邊咀嚼歌詞時,會覺得一字一句都是合理的。如今,臨近交稿期限時,還有多少人用這樣的方式面對歌詞?還是隻要在歌裡炮製幾句容易上口的歌詞作魚餌已足矣?詞曲咬合、語言密度、口語質感等諸多考量,統統都拋諸腦後。
修辭是一回事,琢磨所用的時間又是另一回事。有時為了一個字,近乎考究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只因力求完美,拼命將其整容,反而謀殺了作品該有的生命力。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歷不同的階段,心態會改變,觀人事物的角度會成長。再次回顧自己的作品,昨天的十全十美,來到今天反而有了瑕疵。若隨手就是自認為的完美之作,很可能這位創作人都沒有成長過。進步過,從沒提升自己的審美標準。要不然,就算思想早被釘在原地,拘泥成法,止步不前。
當下用的字,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符合當時的思想狀態,沒有什麼是不能被改的。總覺得陳年發表的作品不夠好,不過是現在的自己,無法拾回過去的自己而已。
更多文章: 林佚/洗腦神曲的15秒定律──電視廣告、抖音、TikTok…… Tom Phan/A.Limin《Sesudah Melakar Langit》畫完一片天空之後 林佚/金鋒獎的使命 林佚/ 旅行,在流行歌裡的意義 林佚/臺馬音樂交流碰撞出什麼火花? Tom Phan/發抖音到發唱片:是“起”還是“落”? 林佚/抒情歌的獨特生命力——淺談中文歌詞創作(非情歌運動) Tom Phan/《ARE U OKAY?》一趟13分鐘的飛行 林佚/取歌名的藝術 林佚/抒情歌走過的路(淺談中文歌詞創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