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小吴8岁,沉迷看书。她常常躲在厕所里锁起来看书、吃饭看书、被窝里不睡觉地看书,同一本喜欢的书还能重复地看很多遍,屡劝不听。记得那时候疫情,学生们都居家上网课,教学较松散、老师远程也较难监督每个孩子。冬季的某一天,小吴被爸爸找出一叠藏起来、没有完成的作业。老吴非常生气,把小吴爱看的那一本书,一把拿起来撕了丢到院子去,还要小吴到户外罚站并不准吃晚餐。
那样的大寒冬,我坚决不同意让小吴罚站在户外,也不同意威胁孩子不准吃晚餐。这肯定是老吴一气之下冲昏了头,“传统华人教养模式”不受控地发作、鲁莽脱口而出的话。其实,这也是让人感到非常熟悉的管教方式——那不就是我们从前原生家庭里,或多或少都曾从父母口中听过这些非常相似、用来逼迫我们就范的话语,如:
ADVERTISEMENT
“你功课没写完,你今晚就别吃饭了。”
“你不快一点我就不等你了,让你一个人在这里。”
“再这么调皮,我就叫警察来抓你!”
“你有本事给我滚出去,不要认我这个爸/妈,看谁来养你!”
以上这些企图给他人制造恐惧、不安全感、添加罪恶感,而逼迫对方因不安和恐惧而顺从的做法,其实就是“情绪勒索”手法,而后者则是“被情绪勒索者”。很不幸的,家庭往往成为了情绪勒索的重灾区,亲人之间借着彼此亲近的关系,作为情绪勒索的筹码。
孩子需要很多的安全感长大
情绪勒索(Emotional backmail) ,在英语里也称之为“FOG” (Fear 恐惧、Obligation义务、Guilt罪恶感),是由心理治疗学家苏珊·佛沃(Susan Forward)所发起的名词,意思是人们在一种关系中,不愿意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负责,而企图以恐惧、义务,以及罪恶感,来威胁并控制他人的模式。而在家庭里的孩子教养中,父母很容易对孩子使用情绪勒索“管教法”,主要是孩子的言行举止若触发了父母的情绪(生气、失望、难过等),父母在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直接拿捏住孩子的软肋进行情绪勒索,孩子因弱小无助而产生恐惧,很快就屈服于父母。在威胁孩子“不给饭吃”、要把孩子赶出家门、“没有你这样的孩子”否定亲子关系、“你不这样做就是个不孝子”等,都是典型地给孩子添加恐惧、义务以及罪恶感,对孩子进行情绪勒索。有的父母对这种“情绪勒索”手法全然不自知,还屡试不爽,觉得这招快速好用还起震慑作用。反正孩子尚小没有经济能力、处处得依靠父母生存,父母的勒索手法越下越“重手”,其实就铸下了日后无法弥补的巨大伤害。
长期被父母情绪勒索的孩子,承受的是精神上的暴击和打压,长期累积会造成孩子缺爱、缺乏安全感,对自己产生不自信、不认可,甚至常一点小事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这样的孩子,因长期承受随时会被父母抛弃的恐惧、时时不被爱,对自己时时怀疑,甚至无法正常判断事情的对错。只要对这样的孩子稍加一些精神压力,这孩子就屈服就范了,发展不出自己的自我人格。若一个孩子在家里被灌输“你不听话,我们白养你”,婚后配偶若套用同一情绪勒索模式施加压力——“你不顺从我,咱们离婚”,这孩子会觉得就范是唯一存活下去的出路,这辈子就注定不幸了。
管教孩子需要很多的耐心。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情绪一时上头,怒不可遏。再生气都好,我都尽量提醒自己,别一不小心用无形的手,掐住弱小的孩子进行情绪勒索。孩子此刻还真的无法离开这个家自立、孩子需要父母、孩子需要很多的安全感长大。等他们一天长大成人,要真的“成全”我们那些所有情绪勒索的话:我现在就离开这个家、你做的饭我就不要吃了、我不用你养我,我也不认你这个爹娘了……一想,那是多么让人伤心的事啊。
孩子是一颗小树苗,这些精神暴击手法会抑制他正常成长。若因无法消化自己的暴怒,一次又一次无形地对孩子情绪勒索,未来这烙下的伤痕,会一条条地刻在孩子人生各种不同的关系中。我们老了回头看孩子,怎么都不愿看到孩子带伤的人生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