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导航

发布: 8:00am 13/12/2022

教育导航

红树林

女科学家

猴痘病毒

LorealUNESCO杰出年轻女科学家奖

体液检测癌症法

教育导航

红树林

女科学家

猴痘病毒

LorealUNESCO杰出年轻女科学家奖

体液检测癌症法

兼顾家庭事业 女科学家撑起半边天

报道:本报 梁馨元 摄影:本报 谭湘璇

时代一直在改变,科学早已不再是专属男性的范畴,近年来有更多崭露锋芒,在自己的领域表现卓越。3位来自环境科学、生物科技与病毒学的女科学家,在2022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年轻女科学家奖(L’Oré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Young Talents Awards)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3万令吉作为她们未来研究发展的种子基金。

ADVERTISEMENT

女性有了家庭,便无法闯出一番事业,这或许是如今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也是事业型女性成家的忧虑之一。然而,这3位得奖女科学家不约而同都已结婚生子,或许她们的人生故事能给女性多一些信心,只要尝试兼顾好家庭与事业,女性在职场上也能撑起半边天。

报道:本报 梁馨元
摄影:本报 谭湘璇

●黄锦嫦
编制生物目录,监测过度捕捞与污染

黄锦嫦以马来西亚红树林为其研究方向,她说自己的工作形同法医学,从大自然环境的DNA中采取样本,并从水和土质中萃取生物残遗的DNA,以元条形码标签探测红树林生态过度捕捞和污染的情况。

简单而言,“我们的工作是从红树林里汲取水,利用DNA技术检核出水里住着什么种类的鱼群,希望能监测马来西亚的鱼量,以及理解人类对大自然所造成的影响。”此方法改革了传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在不需要捕捞或紧盯某生物的情况下采样。

这笔资金将用来编制一本不同生物的目录,类似超市系统里的库存目录,以期对水源污染和过度捕捞活动加以监视。她希望之后能召集更多的人力资源,资金也能用来完善团队。

科学不如想像中“可怕”

人们每日所吃的海鲜大部分都是红树林所孕育,黄锦嫦的项目对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只有照顾到红树林里栖息的鱼类,海产才会不间断。然而,有异于常人的想像,对黄锦嫦来说做研究并不是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在实验室当中,有一半的时间她会走进田野。从事红树林研究的女性不多,因环境不理想遍地都是泥沼,田野调查的情况并非想像中容易。

黄锦嫦助理教授(Dr. Alison Wee Kim Shan)
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

中五的时候,黄锦嫦在艺术与科研间徘徊,中六则是医学与生态学,这一路上就是一步步地摸清自己所想追寻的目标。她表示,“科学”的复杂或许会让一些对它感兴趣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但她鼓励年轻人不要害怕,只要一步步坚实地往前走,许多难关都能迎刃而解。

女科学家的挑战,兼顾家庭与事业

亚洲社会比较注重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家庭对亚洲女性在追求事业上或许影响较大,黄锦嫦也表示身边容易看到步入婚姻的博士朋友从此就在科研路上销声匿迹。但她认为,女性只要多一点支持,就能继续她们的科研事业。

这些年来,她曾指导两位博士生,如今一位是印尼峇厘岛植物园的第一位女博士,尽管当年她育有两个小孩,然而她想就读博士学位的意愿非常强烈;另一位也是年轻妈妈,在她读博士期间生了第一个孩子。在指导她们的过程中,黄锦嫦都会尝试配合她们的时间,协助她们计划科研工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拿到学位,以期兼顾家庭与事业。

“很多从事科研以及身在高位者,大多都是男性。说起作为一名女科学家的挑战,很常会回到事业与家庭能否兼顾的课题上。但如果工作方面能多一些灵活性,配合家庭的时间,女性也能在科研路上撑起半边天。”

●娜迪亚阿布
,及早采取治疗

娜迪亚阿布的工作与癌症标志物相关。人体细胞能互相传送“邮件”,当中涵括大量信息,其中一样就是癌症标志物。它们存在于体液,包括唾液、排泄物、血液、眼泪等,娜迪亚尝试从体液中探测到癌症标志物并将之隔离。

身为尖端马来西亚分子医学研究所里的一员,娜迪亚希望能够通过体液来追踪和检测癌症,尤其是结直肠癌的癌症标志物。她采取了一种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方法,以细胞外囊泡衍生的热休克蛋白70号(EV HSP70)作为检测耙向。

娜迪亚阿布助理教授(Dr. Nadiah Abu)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UKM 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Institute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娜迪亚的家人也曾罹癌,因此她有切身的经验。她的科研路上与其他工作一样历经起落,然而在低谷的时候,她总会往后退一步,才能更宏观地看见自己在此的理由。

这个奖项能加快她研究的进展,巩固系统的研发,让隔离癌症标志物的工序更为有效。这个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可能是未来的十几二十年,娜迪亚表示期许能通过体液探测出除了癌症以外,更多疾病的标志物。

科学是活着的

起初娜迪亚也是被逼选择了这条路,她最初的想法是选择医学,但看着复杂的人体结构,最终没有选择的勇气。中四的时候,她对其他理科好比化学、物理激不起太大兴趣,然而生物于她而言一直都更容易上手。

物理偏向理论,化学则围绕原子,生物对她来说更为有趣的理由,是因为它是活着的。“我们本身就是一个生物系统,周遭从植物、动物小至昆虫,都是生物。”当把复杂的科学想像为肉眼可见的事物,就更容易理解,而生物更吸引娜迪亚就是因为它就在身边。

人类是一个多细胞生物,我们本身即是科学,当我们在镜子前看见自己,就已是一个生物体,又怎么能说科学离日常生活很遥远呢?“我们的身体消化吃进的食物,情绪生成,荷尔蒙的改变,这一切都是科学,人类无法从科学中逃脱。”

研究需要耐心,不会明天就有结果

“研究是没有期限的,只要一天你还在工作,研究就继续进行。”因此决定要往科研发展,就要具备弹性,因为科研不会是明天就能有结果的事情,它是一段漫长的路程。

娜迪亚的母亲是一位讲师,对她学业上的要求很高,亦让她知晓了教育的重要。母亲是事业有成的女性,同时养育5个孩子,成为了娜迪亚生活的榜样。“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她功不可没,她总会督促我接下来该怎么做。”而家庭的支持,往往让娜迪亚继续在科研路上坚持,即使育有两个孩子,但因丈夫的支持,并不对她的科研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在本土科研方面,资金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为竞争较大,机会相对就少。娜迪亚希望自己的项目能有朝一日帮助病人及早探测到病源,继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最终战胜疾病。

3位得奖者与马来西亚欧莱雅的执行董事汤姆斯.胡斯卡(Tomas Hruska)合影。

●玛丽亚都
创造便捷方式侦测

玛丽亚都把自己形容为病毒侦探,正致力于创造一种快速、容易操作且价钱低廉的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LAMP)。她的研究与当前热点关注的猴痘病毒相关,更早以前的侦测方法,正如在冠病疫情期间常用的PCR仪器,需要把样本发送至实验室,耗时将近48小时及数百令吉的花费,这是从前探测病毒所需的代价。玛丽亚都想实现的,是创造出另一种只需耗时大约30~60分钟的便捷方法,并简单地通过观察荧光的变化得出结果。这种快筛方式,与冠病疫情期间使用的测试套件相似。

另外,她也是一位疫苗学家,曾研制对抗禽流感(Avian Influenza)的抗体,同时也致力于侦测病毒。总的来说,她每日与病毒为伍,负责侦测以及研发疫苗来预防。

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她非常热爱的事情,从前系上的教授让她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每晚睡前她都会翻几页书,知识对她来说极之迷人。

玛丽亚都副教授(Dr. Mariatulqabtiah Abdul Razak)
博特拉大学生物技术与生物分子科学院
UPM Faculty of Biotechnology and Biomolecular Sciences

病毒研究需十足自信

在大流行疾病发生之前,人们不太关注病毒这般微小的粒子,但如今冠病疫情肆虐,让人们开始对病毒关注起来。她表示,病毒是一种肉眼看不见,但实际影响每个人的物体──每种病毒都不一样,如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甚至猴痘,但它们多少也有共性,如渗入细胞的方式。

在常人眼里,尤其经历过冠病疫情的大流行恐惧,病毒必然是危险的。但每日都与病毒为伍的玛丽亚都怎么看待?对她来说,这是极为有趣的研究,因此她非常享受与病毒及生物技术共事的时光。

进入实验室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在掌握所有安全准则之前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她指出,从事病毒研究的科研人员,会有专门的防护器具──病毒并不会漂浮在空中,实验室里的病毒都会安置在严密的容器中,因此她不会感觉到危险。

研究人员需训练有素,才能处理高危险的病毒。病毒有不同类别,风险也有高低,高风险正如冠状病毒,对人体危害极大,反之低风险的病毒则只会对鸡禽造成影响。

“从事高风险病毒的研究人员需要穿正式的防护服,并且需要十足的自信。在我们的工作中,不允许犯下基本的错误,因为一小步错误都有可能对生命造成危险。”

女科学家尽可能不要孤军作战

玛利亚都的科学启蒙是母亲,她是一位中学的实验室助理。在玛丽亚都8岁时,适逢学校假期,她便与母亲在实验室里,听她介绍不同的工具如本生灯、烧杯、蒸煮架等。她的父亲则深知科学可为世界带来巨大转变,他时常提起苏格兰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在世界大战时发现青霉素,使人类找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这些故事启发了她,亦给了她信心,相信自己也能通过科学,研制疫苗为人类作出贡献。

作为女性科学家,如果可以,她说尽可能不要孤军作战。若中途能找到自己的支撑点,就能得到持续的激励。她也建议,如果没有强烈的喜爱,就不要勉强自己选择科学,她便是因为强烈的喜爱才能坚持至今──热爱能使一个人获得发掘、探索更多的欲望。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年轻女科学家奖每年选出3位得奖者,颁发奖金3万令吉作为研究种子基金,图为2020至2022得奖者。

相关稿件:

“大马教师奖”得主阿努特拉 编码教学缩短乡村学校数码鸿沟

组织病理学家 以研究和鑑定病症为主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6:32pm 07/03/2025
从收集蚊子样本到远赴南极 女科学家迎机遇赴挑战
暖势力/女性科学家励志踏上科学探索之旅
努尔阿丽雅在南极进行实地考察。(IMU大学提供)

(八打灵再也7日讯)英雄未必只能披着斗篷战斗,穿上实验室工作服和登山靴也可以成为英雄。

经过时间的沉淀,科学的价值才得以显现吗?有人认为,是的。努尔阿丽雅正是这样一位坚定的科学探索者。

她奔走各地,从本地住宅区收集蚊子样本,到远赴南极研究细菌,不仅因为热爱科学,更冀望着自己的研究能为生物医学领域作出贡献。

在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国际医药大学(IMU)高级讲师兼高级微生物学合作研究实验室(简称AMCRL)主管努尔阿丽雅透过电邮方式,与星洲日报分享了她人生中精彩的冒险经历,希望借此激励其他年轻女性勇于迎接科学领域的挑战。

她走遍各地的旅程,不仅丰富了她的经验,也赋予她各种技能,使她成为一名成就非凡的年轻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今年34岁的努尔阿丽雅也是科学探索与冒险精神完美碰撞出火花的代表人物。

她充满活力的性格,让她具备接纳生命各种机遇并接受挑战的能力。与她交谈时,绝对能够察觉她对于细节的追求和坚持,正是这种特质,让她能够全心全意沉浸在自己选择的生物医学领域。

家人希望她能成为医生

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探求、对湿疹诱因的理解,以及对皮肤反应过程的探索,让努尔阿丽雅开启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最初,努尔阿丽雅的家人希望她能成为一名医生。努尔阿丽雅笑言,本身确实成为了一名“Doctor”,不过这并非是真医生而是博士头衔(医生和博士的英文都称为Doctor)。

谈起自己的学术与研究旅程,努尔阿丽雅回忆道,2015年,她以24岁的年龄加入IMU大学,并担任讲师。随后,她成为IMU大学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IMU-IBC)的生物安全官 (BSO)。

凭借卓越的表现,她在2019年获任命为IMU大学高级微生物学合作研究实验室主管,目前是一名高级讲师。

她曾在著名的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过数篇文章,其中包括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以及国际期刊《PLOS被忽视的热带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喜欢了解疾病传播和背景

在过去的学术旅程中,她首先是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本科学位时主修全球健康,期间学会从更大的背景角度看待事物,研究诸如疾病风险因素、哪些群体受影响最大,以及如何让需要的人得到正确治疗等问题。

她喜欢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和背景信息,因为她这些资讯非常有趣。

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公共卫生硕士期间,她也掌握了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绘制疾病地图的技能,并应用这项技能分析了也门9万名血吸虫病儿童患者的数据。

暖势力/女性科学家励志踏上科学探索之旅
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公共卫生硕士的努尔阿丽雅(中)与其他毕业生合照。(IMU大学提供)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扁虫引起、影响肠道和泌尿道的疾病。

遗憾的是,因为阿拉伯之春期间发生的动乱,让她无法前往现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她深知,未来如果有机会,她会毫不犹豫地亲赴现场。

无论如何,这项由她展开的研究与也门公共卫生和人口部共同发表,首次展示了也门学龄儿童贫血负担的全国情况。

博士学位专注骨痛热症

努尔阿丽雅是在回到马来西亚加入IMU大学后,完成医学和健康科学博士学位 。

她的博士学位专注于探讨马来西亚的骨痛热症流行病学,研究与此疾病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网络。

暖势力/女性科学家励志踏上科学探索之旅
努尔阿丽雅完成医学和健康科学博士学位。(IMU大学提供)
每月从18家庭收集孑孓

在这期间,她花了一年的时间,每月两次从巴生河流域的18个家庭收集蚊子幼虫。

收集蚊子样本的过程,让努尔阿丽雅成为了当地社区的熟悉脸孔。甚至有小孩为她起了“蚊子姐姐”的绰号,而她的车也因为装满了数百个蚊虫幼虫样本,被称为“蚊子车”。

对努尔阿丽雅而言,上述研究专注于马来西亚的骨痛热症,对我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项研究增加了特定疾病的知识库。

这也是她多年来工作的共同点,即评估和了解特定地区的疾病负担,以此为全国性防控计划提供依据,并推动有效且针对具体情况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规划。

“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让我的知识和技能在本地社区充分应用。”

她解释,由于公共卫生特别具有针对性,从概念到干预措施都需要根据社区情况进行调整。

“作为本地人,我们无疑是最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

导师帕特里夏影响深远

在努尔阿丽雅研究科学的旅程中,她的研究导师帕特里夏对她影响深远。

她的导师帕特里夏是一位非常坚强的女性,而她也从导师的身上学会了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的重要性,包括耐心、意志坚强以及如何勇于表达自我。

“说出你想说的话,清晰地表达你的观点。大声说出来,让别人听到你的想法并做出改变!”

她补充,自己的母亲在成长过程中也一直提醒她要直言不讳、坚守信念。

因为坚持这样的想法,也帮助了努尔阿丽雅在参与南极的科研探险时,站稳住了脚跟。

“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工作,我是基地里唯一的女性。我发现,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有什么让我感到不舒服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必须直接向团队汇报。”

偶然机会加入南极探险队
暖势力/女性科学家励志踏上科学探索之旅
努尔阿丽雅于2019年以野外科学家的身分,加入英国南极调查局 (BAS) 南极探险队。(IMU大学提供)

她之所以踏上南极科研探险队之旅,源于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同事询问她是否有兴趣以野外科学家的身分,加入英国南极调查局(BAS)南极探险队。

忠于自己的天性,同时也受到已故朱婉莱(译音)教授(IMU大学极地研究的先驱)的启发,她把握机会参与了这个项目。

她表示,南极像是一个天然实验室,因为南极的人类活动很少,被认为是观察细菌群落如何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

她被分配到西格尼研究站 (Signy Research Station),在 2019/2020夏季与其他6名站员一起工作,这些站员都是男性。

“乘坐RRS James Clark Ross极地研究船向南航行时,虽然有其他女性科学家,但我当时仍然是唯一一个与英国南极研究局一起向南航行的亚洲人(也是唯一一个马来西亚人)。这真的是一次改变人生的宝贵经历。”

她也分享了本身在当地的生活情况,包括学习如何在基地生活的能力、参与体力劳动(比如粉刷和修缮建筑物),以及如何为彼此做饭。期间,她甚至通过调整食谱向队友们介绍大马著名美食——仁当和椰浆饭。“我用酸柑汁代替亚参果片,用柠檬草茶代替香茅。”

为赴南极学习生存技能

南极探险还涉及许多必备的生存技能,在开启这次旅程之前,努尔阿丽雅在剑桥郊区的英国南极调查局总部待了一周,获得个人生存技术认证。

“他们有一个模拟设施,会制造波浪和降雨,还教你如何从三公尺高的平台跳下模拟弃船,以及如何在水中翻转救生筏。”

她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开玩笑说道,经常会怀疑自己能否在冰冷海洋中生存下来,因为她在掌握登山技能方面,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学习过程。

“我必须训练使用冰爪(一种附在鞋子上的牵引装置)和冰镐穿越冰层和冰川,同时携带约20至25公斤的全套装备。从南极回到马来西亚时,体能变得非常好!”

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不仅是生理体能,也包括与团队成员之间不同性格的磨合。“我们是全天候24小时地相处在一起。”

那次的经历也让她了解到,一个人必须非常坦率地对待事情,同时保持专业不涉及个人情绪。

她和队员们都成为了好朋友,她至今仍记得每位团队成员,并与其中一位个性有些傲慢的前水手, 成了好朋友。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旅行结束时,当他告诉我,欢迎你随时回来。你做得很好,那一刻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冠病爆发加入检测团队

经历了南极之旅的跌宕起伏,最不可预测的事情还在后头,当年冠病疫情爆发,努尔阿丽雅在回国后随即加入IMU大学的冠病检测团队。

当她在2019年11月前往南极时,当时冠病病毒尚未席卷全球。回国后,她仍记得当时距离政府宣布落实行动管制令还有3天的时间。

在南极经历了5个月的严寒之后,可以想象到许多人都会迫不及待地享受家里柔软的床铺和枕头,然而努尔阿丽雅却选择踏上不一样的路径,毅然决定加入检测冠病的卫生团队。

她在乘船两周返家的过程中,选择报名加入IMU大学的冠病检测团队。

当时国家公共卫生实验室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不断增加的样本数量,因此政府呼吁其他机构提供帮助。

“我们是第一个自愿帮助进行测试的私人机构。”

“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我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有限。所以,我们必须格外小心,每个人都需要穿上个人防护装备。”

不断学习新技能是动力

如今,努尔阿丽雅依然活跃于医学领域,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2024 年12月,她在香港举行的第11届亚洲儿科传染病大会上提交了一篇论文并荣获青年研究员奖。

她在香港阐述IMU大学对马来西亚幼儿肺炎链球菌研究的初步发现,她也是该研究的联合首席协调研究员。

究竟是什么推动她砥砺前行?对努尔阿丽雅来说,不断学习新技能就是她的动力,并将这些所学到的技能融入到自己设想的项目中。

“人必须不断学习,世界发展得太快了!”

科学领域广泛多元,她知道自己不可能掌握一切。正因如此,与他人合作变得尤为重要,她致力于寻找其他专家,并为他们寻找可以紧密合作的平台。

盼激励女性加入科学领域

努尔阿丽雅希望以自身的经历能激励其他正处于职业选择关键阶段的年轻女性,勇于迎接科学领域的挑战,因为科学探索并不只局限在埋首于陈旧实验室和眼睛紧盯着显微镜,更是一次冒险和探索的机会,同时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世间万物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运用,科学领域现在已经大大拓宽。”

“进入这个领域并找到你想要专注投入的领域,过程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因为你需要探索每个领域涉及的内容,以及它们是否符合你的兴趣。一旦你这样做了,就需要埋头苦干将这些想法和观点变成现实,这就是科学振奋人心的地方。”

像努尔阿丽雅这样的女性在科学领域并不罕见。

正如她所说:“女性已经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主要贡献者,我们为科学领域带来的价值足以媲美其他人。无论是什么性别,我们都是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和技能,共同推动科学进步。”

暖势力/女性科学家励志踏上科学探索之旅
努尔阿丽雅在实验室的工作照。(IMU大学提供)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