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地圖上的國界,不過是供作參考的虛線。你看,無論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尼或孟加拉,人人都在吃炸香蕉!
趕在齋戒月之前來到峇株巴轄,不然恐怕要在一個月後才能拍下這些畫面,完成這篇文章。要給黃澄澄的炸香蕉溯源,說實在的,只會自討苦吃。
全國華巫印三大源流的小販,加上來自各國的外勞軍團,無論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尼還是孟加拉,幾乎人人都對炸香蕉並不陌生,而且都有一手。理由簡單,只要你曾去過這些地方旅行,又喜歡往大城小鎮和小巷大街裡鑽,並且對當地市井民間稍作留意凝神,大可瞭解箇中玄妙。
怎麼大家都在吃炸香蕉啊?
不是早就說過了嗎?在飲食地圖上,國界往往只不過是供作參考的虛線。
區域影響下,食材的旅行,在歷史的某些章節裡似乎早就不動聲色地完成全球化,我們只能在許許多多的似曾相識裡,拼湊出一些趨近於“真實”,實際上卻離真相還不知潛藏了多少歷史砂石的距離。比方我們熟悉的檳城蝦面就好,在這麼多僱用外勞工作的小販中心裡,或許正潛移默化地在調動著“未來”的食譜,一旦他們回到不同的國度,不知在哪個時間點上便展開蝦面的旅行了……
食物的精彩,就在於能夠擺在時間長河裡,如流動的古蹟,有著無限想像的空間。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說回香蕉,就曾在中南半島及東南亞一帶看過許許多多香蕉的變奏食譜,或炸或煎,或蒸或烤,對於生活在蕉風椰雨的當地民眾而言,香蕉當然是再廉價不過的食物;尤其是炸香蕉,簡單裹上一層面糊,酥炸後油滋滋的,彷彿就是土地對平民大眾最大的恩賜。
在馬來文及印尼文中,Pisang Goreng無疑是“炸香蕉”的正確叫法;但奇怪的是,在新加坡及大馬華人小販的習慣辭彙中,卻經常將這食物給直譯成Goreng Pisang。不信?上網搜尋一下,成千上萬以“動詞為先”的炸香蕉條條相連,不過也算“將錯就錯”,至少可以辨識出這些炸香蕉是出自華人小販,以示區別。然而,教人驚訝的是,竟然也有不少馬來朋友稱Pisang Goreng為Goreng Pisang呢!也是“將錯就錯”嗎?就不得而知了。
炸香蕉在南印度稱為Ethakka Appam,在越南叫成Chuoi Chien,在泰國則化身為Kluay Kaek,與本地及印尼的Pisang Goreng一樣,皆屬於民間尋常小食,是簡單果腹的早點,是下午茶時間的輕食點心。
做法不外乎最基本的將香蕉裹上一層由粘米粉、麵粉與發粉為底,再各別摻入不同澱粉配方如玉米粉、薯粉或碩莪粉等調成的麵糊,放入油鍋中以高溫油炸而成。有的會在麵糊中加進黃薑粉和肉桂粉以增色添香,如越南的Chuoi Chien,而泰國版本的Kluay Kaek就摻入椰渣與芝麻,讓麵糊在酥炸後更有口感和香味。
此外,在食用Ethakka Appam時,印度人習慣沾上椰奶來吃,印尼人的Pisang Goreng Pontianak則誇張的淋上果醬、煉奶和巧克力醬。當然在我們華人印象裡,最基本也最普通的,就非直接取來食用莫屬,不過老一輩的有的喜歡沾上砂糖,甚至還將剛起鍋酥脆的炸香蕉沾點咖啡烏來吃。
這天,特地趕在齋戒月前造訪這攤位於峇株巴轄市中心的馬來炸香蕉,為的就是向讀者介紹本地Pisang Goreng的另種吃法,也就是沾上特製的Sambal Kicap來吃;或許這對南馬人,尤其是峇株巴轄一帶的朋友來說是司空見慣的,因為市區郊外到處可見,但一離開柔佛,這吃法卻少有聽聞,甚至問了許多馬來朋友都未必知道。
所謂Sambal Kicap,就是用華人的黑醬油,加蒜米、指天椒及少許糖放入調料機裡打成,吃時再拌入花生碎。這與以前華人現切水果攤常備來讓顧客塗在黃梨和沙葛上的辣味黑醬汁相若,放入蒜米,更能看出受到本地華人飲食習慣的影響。
這家開業十三年的樹下小攤,備有幾張簡陋桌椅,坐在樹蔭底下乘涼,叫一盤剪成適口小塊的炸香蕉和炸番薯,再配上一杯酸柑紅茶,正可說是午後的一大樂事。
微酸微甜的炸香蕉,配上又辣又甜的Sambal Kicap,一口咬下,另有一番很馬來西亞的感覺。
2010年8月12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