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日,驅車7個小時終於回到熟悉的吉蘭丹。在母親的百天忌日,前往道北的暹羅寺廟。在骨灰塔作簡單的祭祀之後,在母親的靈位前,我們盤坐在簡陋的草蓆上,聽著兩位著橙色袈裟的住持為我們誦唸佛經。“佛教從2565年以前……”伴隨著隱約的鳥鳴,住持以濃厚的丹州福建暹羅方言娓娓道來。
說實話,身為建築系學生,相比話語內容,觀察四周更引起了我的興趣。在隱形牆內圍坐在住持身邊,聽著住持緩緩敘述佛教的由來,牆外發生了什麼,卻是無關的。與其說那是瓦牆,不如說它其實是一個空間泡泡。在這個泡泡裡,我們在彼此的精神交流之間裡尋求到了平靜。(閱讀全文)
ADVERTISEMENT
相關文章: 草稿築跡/BOOMZOOMROOM——跨界藝術展開啟跨世代對話 草稿築跡/老街建築私改停車場,是商機還是危機? 草稿築跡/南瓜爆紅背後,瀨戶內海諸島的藝術轉型 草稿築跡/林明的聚落形態及人文風貌 草稿築跡/紙皮城市──與孩子一起建造我們的城市 草稿築跡/明天的醫院──疫情常態化,還能談醫院的公共性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