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可謂留臺馬華文學與文化出版豐盛的一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麥田出版社於9月推出“臺灣@南洋書系”的第三本編著,即由學者王德威、高嘉謙主編的《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本書讓我們得以一覽明清以降南洋世界的華文書寫樣態,進一步認識“南洋”古典與現代文學的敘事肌理,以及文本背後所涉及的地緣政治、地理風土文化的多層次思辨。
ADVERTISEMENT
《南洋讀本》分為四輯“半島”、“海峽”、“海洋”、“島嶼”,一共收錄來自中國、香港、南洋、臺灣、歐美的83篇華文/中譯選文,文類橫跨舊體詩、現代詩、小說、散文、歌謠、劇本、傳記。根據高教授對讀本編選的想法,他指出:“在島鏈、群島的脈絡裡,透過文學切入歷史社會,打開華人/華語文本的生成與環境生態,走進人文語境下的南洋水土、風俗,識別自我與他者在文化接觸與相遇的軌跡性(trajectivity)。”換言之,讀本並非只關注馬華文本,而是從更廣闊的華語語系論述角度觀看南洋華人南下北往的繁複移動、互動敘事,試圖勾勒華“文”的多元認同關係。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發現《南洋讀本》的選文之間其實隱藏著有趣的對話可能。例如從林景仁的舊體詩作、張福英的〈娘惹回憶錄〉、杜運燮的〈峇峇〉可思考南洋島與島之間土生華人的關係網絡;從李永平的〈黑鴉與太陽〉、張貴興的〈野豬渡河〉、黃子堅的〈神山游擊隊:1943年亞庇起義〉可一探婆羅書寫中的南洋歷史記憶;從左秉隆、黃遵憲、康有為、丘逢甲、邱菽園的舊詩對讀,可摸索出關於晚清民初“南來知識分子”寓居、短居、移居南洋期間,中原—南洋文化認同的衝突關係;從王安憶〈漂泊的語言〉、王嘯平〈南洋悲歌〉、黑嬰〈帝國的女兒〉、田漢〈再會吧,南洋〉、許地山〈商人婦〉可窺探中國現代文學視角中的南洋語言/民族身分定位討論等等林林總總,展現“南洋”作為閱讀方法的蓬勃生命力。
或許我們可以說,《南洋讀本》引領我們返回南洋“現場”,審視南洋華夷風土的流變、感覺結構以及多元表述方式。王德威教授提醒我們透過讀本可以認識“華夷之‘變’的觀念帶出華語世界分殊內與外,文與野的流動性” ——重新思考南洋中文文學場域“中心—邊緣”、“華—夷”之間的“辯”與“變”。我想,這也是《南洋讀本》的價值與魅力所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