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簡稱“社運”,簡單來說是一種大範圍的社會變革行動。為什麼要有社運?本文最後說得很透徹——“其實很多訴求迴歸到根本是人權”。當基本權利被剝奪,反抗,並不代表暴亂。
ADVERTISEMENT
2022年結束在第15屆大選的盪漾餘波中,能夠預見,當選舉熱潮褪去,又會有一波不滿新政府種種的聲浪,人們懷疑投票是否投個寂寞,然後嚷嚷政治冷感。所以,真心佩服走在公民運動前線的社運分子啊,他們總是將各種訴求化成行動,累,但熱忱不滅。
談政治現況和整個社會樣貌,必須把時間拉長來看,一切絕對不是在國會解散到選舉60天內發生,也不只是政黨之間唇舌而已。社會的運轉是相互交纏推動的齒輪,普羅大眾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當權者必須聆聽他們的心聲;也有可能倒過來,當權者濫權制造各種規則來限制人民,鞏固自己的權力。又,社運組織倡議不同的改革訴求,與政策制定者來回拉扯,最終通過的政策將影響所有人。
隨手舉例近幾年較為大眾熟悉的社會運動,淨選盟運動推動了乾淨選舉改革,馬來西亞得以比其他民主國家更早推行郵寄選票和不褪色墨汁,才有現在社交媒體黑手指洗版的風潮。(喂,重點是更透明嚴謹的投票程序!)可,淨選盟也走了10年才有這些成果啊。當中越來越多人一起走上街頭,也打破多年來人民對威權體制的絕對服從。
社運為特定群體的權益鬥爭,爭取更完善的制度。面對不同的當權者,他們總是站穩腳步,清楚地反抗與爭取。當然,社運有起有落,請別忘了,他們爭取回來的一切,是所有人共享的。
社會運動其實常常發生在我們周遭,然而受關注和支持的程度不一。舉個例子,大部分民眾比較記得疫情期間的合約醫生罷工,也瞭解到大學醫學系收生制度與醫院職缺不等,不只導致合約醫生權益受損,也影響了醫療品質和病人健康。然而,疫情期間也曾發生過醫院外包合約清潔工抗爭運動,抗議福利、合約被玩弄於私營化朋黨企業手中,薪資福利總是在最底層。同樣是抗疫前線人員,醫生與清潔工抗爭受關注程度落差極大。這當中的抗爭手段、技術掌握和民眾刻板印象等因素,又是另一課題。
淺談了近幾年幾場不同規模的社運,不過是為喚醒大家的記憶。關於馬來西亞社會運動的發展,推薦閱讀《Hub社運志》的馬來西亞篇。小志梳理了自馬來亞獨立前至今社運的角度與步伐,如何形塑現在馬來西亞的社運樣貌。此外,小志也特別書寫馬來西亞的學生運動、文化運動和性別運動。雖然不是場場運動都詳細書寫,但按照整個歷史脈絡讀來,定能感受到現今的狀況是受到從前某個歷史事件和社運拉扯的產物。
◢社運人士的取暖讀物
“境外生權益小組”出品的《Hub社運志》分為4本小志:臺灣篇、中國篇、香港篇和馬來西亞篇。小組由來自中國、香港和馬來西亞等地到臺灣求學的學生組成,曾經出版《我身本無鄉:境外生權益小組抗爭志》。
此次出版第二部小志,是作者群“社運再啟蒙”的嘗試。他們寫道,重讀、重思、重寫中國、香港、臺灣、馬來西亞4地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社運歷史,察覺到4地間社運共同與團結的可能。希望在展現異質脈絡的同時,也讓此地與彼地的抗爭經驗相互映照,帶來對話與啟發。取名“Hub”(集線器),正是期待自身可以成為讓邊界兩側的人們得以相互遭遇與對話的中介、翻譯者。
《Hub社運志》對社運人士而言,或許像是一本取暖讀物。取近來看,2014年臺灣太陽花學運、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和我國跨度10年的淨選盟集會前後發生,各地社運或多或少互相扶持、學習。中國當然也有許多抗爭運動,例如2011年和2016年的烏坎事件,只是較難獲得當地主流媒體報道,流通到馬來西亞的消息也相對少,讓人以為中國一片歌舞昇平。
可是,除了瘟疫來襲,各地內部的政治發展也讓社會運動被收編、打壓,不約而同陷入低潮。回顧近年低潮,包裝在小志外的導讀〈冷戰風雨下,我們的社運在啟蒙〉特別令人暖心:“獻給所有不安於現狀的人,獻給所有願意跳脫國族、資本的限制去反思當下的人。”
作為偶爾書寫社運題材的記者,倒是為導言其中一句會心一笑,“從論文、紀錄片、歌曲或是社團中,我們中的許多人第一次接觸到名為‘街頭’的社會運動”。那真是許多人對社運的刻板印象,即便寫過多篇報道也撕不掉標籤。
也因為作為記者又能稍稍明白,社運往往就是行動升級到了街頭,造成某程度的衝撞才能引起關注,才被報道出來。誠如上面囉哩叭嗦一大串,社運常常發生在我們周遭,只是我們常常視而不見,或是仇視過程中帶來的些許不便而粗暴標籤為暴和亂。
◢很多訴求迴歸根本是人權
如果不是社運分子,能怎麼閱讀這份小志?就當作歷史或者社運通識來閱讀吧。單是導讀背頁的年表,就羅列了4地超過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運動,可以交叉比對當中關係。我們也可以發現,不管是哪個時代和地點,不管是工潮、學潮還是性別、民主、土地運動,其實很多訴求迴歸到根本是人權。各地或許活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氛圍裡,但是生而為人,基本權利被剝奪時,反抗是相同的。深入一點了解,別再輕易為社運貼上街頭甚至是暴亂的標籤。
【延伸閱讀】
黑手指變天:馬來西亞第14屆全國大選在臺異志
由萊佛士花讀書會於2018年出版,收錄馬來西亞第14屆全國大選論壇系列內容。20位講者從不同的地域、專業、族群、性別及階級來分析馬來西亞全國大選的文化政治。小志最大的特點是,討論場域在距離馬來西亞3000公里外的臺北“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於是、民主GOSTAN了……
小志收錄了“馬來西亞民主論壇系列”4場講座內容,討論聚焦在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期的各種改革難題。小志出版於土團黨慕尤丁倒臺,巫統依斯邁沙比利上臺接任首相之時,正是喜來登政變後又一政變,老百姓對民主、政治絕望至極時。所以拋出疑問,馬來西亞的民主Gostan了嗎?
一樣?疫樣,卻不一樣
大馬留臺生“大馬青年”重新組織復辦雜誌,復刊號主題取自流行語“Same same, but different”。“一樣?”追溯的是大馬多元文化下的認同與觀察;“卻不一樣”探討在臺青年一直以什麼樣的身分存在;而中間的“疫樣”是過去兩年多不曾離開的瘟疫,在臺馬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