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时,她被诊断出患了先天性听力障碍。在这个牙牙学语的年龄段,她开始佩戴着助听器,面对接下来的种种挑战。回忆起成长的岁月,现年只有21岁的她说:“这不只是听力障碍而已,当中还有对友谊的渴望,对长辈的期许等。”

她是来自马来西亚柔佛峇株巴辖的谢佳璇。她透露,当每个人期待一个3岁的孩子能把一句简单的句子表达清楚时,当时候的她连“我想吃饭”、“我想洗澡”诸如此类的简单句子也无法完整说出,咬字和发音也不清晰。于是,父母决定带她去给医生检查。在经过几次的测试后,医生宣告了她患上中度弱听(hearing impaired),从此她开启了佩戴助听器的生活。
ADVERTISEMENT
3岁的孩子,不懂得耳边上的助听器意味着什么。直至求学,她才从别人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弱势。她说,小时候面对长辈的不理解,同龄小朋友的偏见,她的心里满是无奈,却不懂得为自己辩护。
因弱听误解而不被理解
“与人交往对于常人来说或许是简单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却是非常困难,虽有助听器帮助听清声音,但并非每次都能听得清楚。每当听不清时,我需要要求对方重复并放慢语速才能完全明白。也因为弱听,我常会误解别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闹出了不少笑话,甚至招到一些人的不理解与排挤。”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过程,谢佳璇娓娓道来一段深刻的经历。“犹记得有一次,朋友告诉我,她家的猫过世了,我却因为听不清楚而误解了她的意思,原本应该和她一起伤心,当时的我却大笑出来,导致这位朋友非常不满……我也感到非常尴尬而逐渐开始畏惧与人交流,甚至偶尔会感到自卑。”

绘画替代沟通,重拾人际信任
经历过无数次的误解和障碍,谢佳璇开始用绘画来替代沟通,渐渐地建立起绘画这个爱好。“我从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和了解绘画,记得看到美术老师示范的素描画后很是惊叹,便开始有了深入揣摩绘画技巧的想法。”
她先开始自学绘画,一点一点地琢磨与研究各种绘画技巧。后来,在美术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她慢慢将本身的经历和情感投入于绘画之中。绘画仿佛让谢佳璇重获新生,甚至为她原本有些灰色的生命添加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我喜欢画画,或者说我喜欢任何跟艺术有关的东西。艺术不仅帮助我表达了我对一些事情的观点,还让我结交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让我找回了缺失的自信。”
是的,这位21岁的小女生不只热爱画画,也喜欢做一些粘土手工艺品、手工饼干、针织品和刺绣。除了这些,她也喜欢弹钢琴和拉小提琴。她透露,父母为了培养她的自信心,帮她报读了不同的兴趣班,而她在开始学习弹奏钢琴和拉奏小提琴时,也因为弱听,而总是抓不清节奏感,造成无法将歌曲完美演绎。“但这没关系,我现在已经懂得调适自己的心态。我觉得活在当下,享受现在很重要。没有事情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演绎并不会打消我对音乐的热爱。”


每张作品都隐藏道理
谢佳璇目前是一名绘画老师,最爱人物画作,也很爱画儿童插画。当问到绘画风格时,她想了半晌说:“我没有什么风格,但喜欢任何绘画元素。素描画、手绘插画、油画、钢笔画、彩铅笔画、水彩画、儿童蜡笔画、禅绕画、粉笔画、壁画等等,我都喜欢。”
仔细翻阅她的作品集,发现每张作品背后都隐藏着一些道理。她曾经非常自卑,但也因为艺术重拾希望,所以每次画画都把激励自己的人生道理加入其中,既是激励着自己,也同时借由分享作品传递正能量给每个欣赏她的作品的人。

完成海贼王画作成就满满
绘画,已是21岁的谢佳璇在俗世中的唯一念想,也记录着她无数次的反思过程。
最近,谢佳璇刚完成了一幅“海贼王家族”的作品,当中涵盖《海贼王》720集中的316个人物。当她把作品放上社媒上分享时,引起了“海贼王”粉丝注意,获得超过千人点赞,表示赞叹。
“这是一幅充满着激情与热血的动漫画作 。我喜欢这幅画不仅仅是因为对《海贼王》的喜爱,更是因为完成这幅作品后所带来的成就感。我耗了将近两个月半才完成,虽然不容易,但我还是做到了。”
谢佳璇到现在为止画出大大小小的作品一共有252张,她视自己的作品如珍宝,她的愿望是想开一间艺术咖啡馆。“画画改变的不仅仅是我的脾气和悲观的性格,也铸就了更好的我。”
更多文章: 妈妈企业家 再忙也要进修 iNYALA沉浸式艺术展,赴一场光与音的艺术之约 【研究故事】大马诺丁汉大学 :本地企业仍未意识绿色经济好处 全马首家“神经心理学中心”成立 助脑伤患者修复认知力 东盟青年商讨应对迎战未来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当老师久了,总会不知不觉地染上一些口头禅。站在讲台上,常常不自觉地展现出“唐三藏”的那一面,喜欢用“唠叨”对付台下的“孙悟空”。唠叨多了,自己仿佛觉得语重心长,还衍生出了使命感。但偶尔,我会反问自己:我的唠叨,真的是为了孩子们好吗?”
上周,我们班送走了一位巫裔同学。他的家人将他送来了华小,是为了让他学习华文,多一门技艺。在二年级以前,他的华文成绩还不错,可两年的网课将他学习语言的自然环境彻底抹去。当他重返校园时,过去学习的一切几乎全都遗忘了。非常可惜,这位同学的天资聪颖,思维灵活,马来文和英文在班上都是佼佼者,但就是怎么都学不会华语。学不会华语,连带着其他科目如科学、数学、历史等通通都受到了影响。即便他能够理解这些科目的概念,但在实际评估时面对着由一堆方形汉字组成的试卷,只能投降。
但这位同学有一个天赋技能——画漫画,而且甚至是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在班上,只要是有空闲的时间,他就待在他的座位里拼命地画,甚至是老师上课时他也在画。有时候老师发现了,没收了一本,他很快又从书包里抽出了另一本。
他总是有画不完的漫画本。有一次出于好奇,我翻开了他的漫画本。栩栩如生,数不清的漫画人物,且还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我和几个老师都佩服于他的画技,也佩服于他对画画的热爱。站在老师的立场,我们总是忍不住对他说“少画画,多读书”,但他也一直没有听进去。
我也变成了爱唠叨的大人
直到他离开的那一天,我轻轻地给他一个拥抱,也忍不住叮嘱了一声“少画画,好好学习”。事后回想,我突然想起在我的成长过程里也经常听到别人对我说“少”干什么的话。比如小时候我喜欢读小说,常在老师上课时偷将藏在抽屉里的小说拿出来看,也因此被老师没收了好几回。在家里,我也总是拿着好几本小说或漫画摊放在家中的各个角落,有些是在窗前,有些是在客厅,有些是在厕所上的架子上。
我喜欢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因为这个习惯,我从小到大都被妈妈责骂,“少读漫画”、“少看小说”、“少做那些没有用的东西”。直到叛逆期时,我记得我终于回怼了妈妈一句“别人家的妈妈都希望孩子读书,你希望孩子不读书”。曾经,我们都认为看漫画、看小说是没有价值的事情。难道你的试卷会问你漩涡鸣人的必杀技是什么吗?
长大后,我当了一名华文老师,还修读了中文系,倒与当年读得杂的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当我送走我的学生时,我才发现我遗忘了热爱的力量。当我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偷看书本的时候,我遗忘了小时候那个爱看书的自己。我也变成了那些爱唠叨的大人,习惯着用“标准”去衡量那些事物是必要的,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如果离别可以重来,我希望删掉口头禅里的“少”,而能够对他说一句“继续画画,不忘学习”。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