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嬿(Kazel Lim)22歲那年,從The One Academy畢業。雖然以插畫的專業找份穩定的工作並不難,但一場比賽讓她認清,傳統繪畫才是其熱情所在。她毅然踏上獨立藝術家之路,以水彩為創作媒介,希望用最原始的方式,讓看畫的人感受創作者的情緒。當時林嘉嬿尚不清楚,這條路要抵擋的並非僅僅生存那麼簡單,對抗的是大環境對藝術創作的不友善。
報道:本刊 陳星彤
ADVERTISEMENT
攝影:本報 劉永發
某個週日午後,吉隆坡升禧廣場外人頭攢動,走廊上擺滿手作甜點、咖啡、盆栽等攤子。在人來人往的市集裡,唯有藝術家林嘉嬿無視周遭流動人群、專注在攤位用水彩作畫。她以水彩的潑墨渲染技巧繪畫,呈現女性柔美、夢幻的氣質。
在追求快速和便利的現在,與林嘉嬿的“慢”成強烈對比,彷彿暗示在大馬藝術創作的艱難。即便如此,她在這條路上亦堅持了7年之久。
水彩技巧從零學起
在一次繪畫競賽中,林嘉嬿深刻感受到對水彩的熱愛,“數碼和傳統組的比賽我都參加,最終入圍的竟是用水彩和鉛筆畫的作品。”她毅然放棄數碼插畫專業,從零開始修習水彩技巧。
談起為何勇敢創業,並非選擇一份安穩的職業?她認為,受僱於人只能按照公司的要求創作,作品也無法放上社交媒體供眾人欣賞。“我想畫屬於自己的作品,因此趁年輕沒有負擔,想去闖一闖。”她說。
林嘉嬿以女性作為創作主軸,“在體態學裡,男性陽剛、女性柔軟;同為女人,我更容易刻畫出女性的律動。”在畫紙上描繪出人物輪廓後,她按照當下的情緒、用渲染的水彩技巧為畫點綴,“渲染是水彩最基本的技巧,可以很好地表現出‘星空’的感覺。”她認為,星空代表無垠宇宙,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宇宙、擁有無限可能。
她畫中的人物也會流淚,但不全然代表悲傷。在刻板印象中,藍色和紅色分別代表憂鬱和有生氣,林嘉嬿會刻意選擇溫暖的紅為眼淚上色,“大眾常會很表面地去看人,哭不一定是悲傷的,也可以是快樂。”
本地輕視藝術出國參展找回信心
每個成功故事背後,總有默默無名、無人問津的日子。為了賺取日常開銷,她將畫作印在低成本的明信片和徽章上帶到市集販售。同時堅持每日繪製一幅畫上傳社交媒體,“一如畫中強調的無限可能,相信社群可以讓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找我合作。”
但在過程中,林嘉嬿卻遭到路人惡意批評。那是她第二次擺攤的經歷,一對母女經過畫攤,女兒看了其另類畫風的畫作被吸引,“小女孩說喜歡我的畫,她媽媽在一旁要她別看‘不吉利’的東西。”雖然過去已久,林嘉嬿始終記著當下受挫的感覺,“還有一個Uncle指著我的明信片,問我多久才能賺到一個房子的價錢?”
臺灣行改變前景
她為國人看待藝術的眼界備感灰心,加上剛起步的兩三年幾乎零收入,“在市集擺攤也要收錢啊,一向支持我的爸爸也為我感到擔心。所以決定再用半年證明自己,不行的話就當個上班族。”
當時臺灣文博會邀請全國各地藝術家到當地展出作品,她孤注一擲將僅剩的積蓄投入這趟旅程,殊不知這一訪,林嘉嬿迎來人生最大的轉折點。
“臺灣人喜歡我的作品,甚至將掛在展區的畫作都買回家。”原本心如死灰的她,瞬間被熱情填滿,“仍有很多人喜歡我的畫,所以不要被不喜歡(畫)的那群人打敗。”返馬後,她用賣畫得到的錢,製作實用但成本高的帆布袋等,就這樣走到現在。
對此,林嘉嬿感受到心態的重要,她坦言去臺灣前任何鼓勵都聽不進去,“其實市場和人都是一樣的,但我對自己有信心後,視角就不一樣了。”繼臺灣之後,林嘉嬿偶爾也會到海外參與藝術展。她感嘆西方和東方看待藝術的角度不一樣,“西方會尊重創作者,但這裡的客戶會要求畫家不斷修改,直到符合他們想像中的樣子。”
培養審美觀應從教育做起
她強調大馬教育缺乏美術薰陶,因此缺少審美能力。她分享早期的求學經歷,“我就讀的獨中本來有美術班,但校長認為不重要拿掉了。”重視科技或金融,忽略培養審美的美術教育,她認為人們對“美的塑造”更沒有概念。
“日本人的審美值得學習,無論是街道、溝渠建設或者植物種植,他們都很在意。”她強調,從生活周遭的擺設、環境培養質感,與在網絡上參考他人的藝術,全然不同,“日本畫家一睜開眼全部都是藝術,作品都很細膩。”
但詢及是否想過離開大馬,林嘉嬿堅稱想在馬來西亞為藝術努力,“在外國短暫逗留一兩週尚可,但長期工作沒這個想法,我還是喜歡這個國家。”
創作路上,忌諱急著賺錢
此前,林嘉嬿曾在網絡上揭露客戶不尊重藝術創作、要求減價的無理要求而聲名大噪,引起創作者的共鳴。惟林嘉嬿坦言除了消費者對藝術的誤解,本地畫家或設計師自貶身價也助長類似風氣,“很多創作者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免費的案子也接,藝術市場只會越來越壞。”
無論在網絡還是現實世界,林嘉嬿默默努力耕耘,如今臉書已累計上萬的追蹤人數。她成了後輩敬仰的對象,激起部分人追夢的勇氣,“有的人辭掉穩定的工作出來做藝術,但我擔心他們都太沖動了。”雖然長遠來看,藝術確實可以帶來收入,但往往現實帶來的打擊更大。
“他們渴望很快看到成果,但現實並非如此。家中有負擔的擔心無法維生,這時很容易脫口而出一句話:畫畫這條路行不通。”林嘉嬿解釋,這樣的結論為該領域散發負能量,進一步影響社會看待藝術的價值觀。
同時,她也坦言在眾多提問中,後輩多數的提問並非“如何精進畫技”,而是“能否賺到錢”。“我都會勸他們:走這條路要真心喜歡,如果想要賺錢有更多、更快的方式。”年輕一代決定走藝術時往往都會率先將賺錢擺第一,“不以賺錢為目的,反而會賺到錢,往往很多人都本末倒置。”她感嘆道。
AI畫作雖完美但缺少溫度
而談起傳統作畫,離不開近期的熱門話題——AI生成畫像。從Disco Diffusion到MidJourney等,“文字生成畫”的操作掀起“AI會否取代畫家”的疑問。
看似威脅到林嘉嬿的“老本行”,但她卻樂見其成,“AI的存在反而是好的,因為可以在商業領域執行設計任務。”仔細觀察AI畫作完美無缺,但也正是一大“缺陷”,“程式無法輸入人的感情,畫裡的水面風平浪靜、很乏味。若是人作畫則會有波浪,觀眾完全感受到海浪的震撼。”
林嘉嬿不把作畫視為職業,而是生命的一部分。透過一筆一畫、用線條和色彩表達當下的情感,無法使用Ctrl+Z恢復鍵的真實,也是她熱愛與紙接觸的原因。
本地人看待藝術態度漸友善
從22歲到29歲,經歷無數掙扎和遲疑,為了可以專心創作,她明年會放慢腳步減少到市集擺攤。“從不斷賣周邊賺取生活費,到現在可以稍微暫停腳步作畫。”林嘉嬿始終不曾忘記,賣出一張一張的畫是她最初的夢。
近期,她在社群上的貼文再掀起一陣討論。
在一次的擺攤中,一對母女凝視林嘉嬿在攤位上作畫。小女孩表露出對作畫的喜愛,脫口而出說:“媽媽,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林嘉嬿倒抽口氣,生怕再聽到“學畫畫沒用”等受挫的回覆。“你喜歡嗎,媽咪賺多點錢給你學畫。如果你也可以畫到像姐姐一樣,再畫一幅畫給媽咪。”聽到出乎意料的答覆,林嘉嬿在文中寫下感受:我整個心在顫抖。
更多文章: 專業吉他手黃子達把音符刻在骨子裡 少年足球踢向世界 桌遊01/原來勤有功,戲亦有益…… 桌遊02/玩一玩加深認識如身歷其境,紙上暢遊加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