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不復當年熱鬧。
花了6令吉向賣菜阿嬸買了一公斤木薯,價錢令人咋舌。但是這位面孔有點陌生的阿嬸說這是黃肉的“糯米木薯”,肉質特別軟糯。貓山王之鄉出產的榴槤標榜著黃肉乾包,味道獨特,連所種的木薯也是黃肉軟糯!令人莞爾。
ADVERTISEMENT
回到家立馬把木薯剝皮磨成泥狀,擠出多餘的液汁,憑著記憶,加入糖,斑斕葉液汁,些許木薯粉和半杯椰漿,充分混合後倒入鋪上香蕉葉的模具,大火蒸大約半個小時。嫋嫋蒸汽從鍋邊沿冒出,片刻,一股結合著椰奶,班蘭葉和香蕉葉獨特的香味瀰漫在廚房裡。
家人泡了咖啡等著。掀起鍋蓋那剎那,氤氳香氣往上衝,忍不住深深吸了口氣,忽然覺得雙眼熱乎乎的。啊,阿媽留下的味道!
女兒擠眉弄眼的說:老媽又要說“舊時”了。
的確,當年母親帶著我們4個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她在礦場洗琉琅每天換取4塊錢工錢。但是,我們從來不覺得我們窮:餐餐溫飽,每人三兩套洗換的衣服雖簡樸但乾淨利落。母親的口頭禪是要我們“爭氣”,不讓人看不起。我們在屋外空地種了數不清的木薯苗,用樹枝和廢棄的白鐵皮圍了籬笆,養著雞隻,還有火雞。木薯有了雞糞當肥料長得特別茁壯。我們都學會把木薯挖起來讓雞隻琢食,隨手把木薯枝幹砍段插在空地上,讓它們源源不息的生長。
肥肥白白的木薯加水煮軟了,撒些鹽或糖可以很可口;磨成泥狀加點糖和椰奶,割幾片班蘭葉打個結放入大盤蒸片刻,香氣傳到鄰家,引他們手拿自種的瓜果來交換。
小根的木薯切成薄片,曬乾了用熱油炸一炸,撒點鹽,是我們最珍貴的零食,也是我們送人的禮品。母親的友族工友吃了讚不絕口,拿了自種的瓜果或從捕捉自廢礦湖的小魚送給母親。其中一種外形和茄子很相像,叫蛇瓜的,肉質軟綿綿,是華人不屑一顧的食材,母親卻將它切片,裹上一層木薯粉,油炸後加上江魚子和咖哩粉竟然煮出一道融合兩個民族口味的佳餚。而小魚裹上粉漿和咖哩粉油炸後,酥脆不見魚刺,是家人蛋白質來源。
母雞在簡陋的雞舍下蛋孵了小雞,在餵食時段帶了出來,唧唧叫,加入搶食陣容。弟弟最拿手的本事是在乾草堆找出還暖哄哄的雞蛋,打入剛煮熟的白飯中,加點醬油,哇,便是令人垂涎三尺的“雞春飯”!現在回想起來還會流口水呢!
屋舍常年飄著酒香
不時有產婦過來要我們“出讓”肥美的雞隻當月子餐。連帶母親釀製的客家黃酒也接應不暇;有的乾脆請母親煮成姜酒雞,因此,我們簡陋的屋舍常年飄著酒香。所飼養的火雞是金礦外國人主管指定的聖誕餐家禽,這些額外的收入竟然幫助母親度過重重生活難關。憑著母親一股堅韌不拔、不認命的“硬頸”脾氣,竟然莫名其妙的把我們養大,在輟學率偏高的年代,讓我們接受教育,工作無憂。
趁大家吃著軟糯的木薯糕,滿口黏糊糊的,不容易“駁嘴”的當兒,我一邊清洗餐具一邊把木薯和我們的成長淵源娓娓道來。我讓家人看看盛著木薯液汁的碗,底下沉澱著幼滑的粉漿,曬乾了就是添加烹飪風味的木薯粉;我們家食物櫥櫃頂有一個長方形扁平的蘇打餅盒,裝著一盒子的木薯粉,誰皮膚長了熱痱或被蟲蟻叮了,痕癢無比,便會去抓一把在紅腫處揉搓,很有療效。木薯粉加水稀釋後加熱呈漿糊狀,學校手工課用到漿糊,我們會煮了拿去和同學共用;衣物洗後用它浸泡,曬乾後便平整挺拔,到今天我還沿用這方法處理寢具。
孩子調侃我們,建議在後院大肆種植木薯,說不定可以發展一門生意。
誰說不能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