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亚洲笔记

|
发布: 7:00am 24/12/2022

亞洲筆記

邱立本(亞洲周刊總編輯)

钱学森

亞洲筆記

邱立本(亞洲周刊總編輯)

钱学森

邱立本.錢學森‧顏寧‧跨領域創新

邱立本(亞洲周刊總編輯)

錢學森之問,強調創新需要跨領域的知識結構,超越前進。大半個世紀前的錢學森可以,今天的顏寧也當然可以。他們先後在創新的賽道上奔跑,奔向夢想的驛站。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早在五六十年代曾經提出疑問,為何中國的創新不夠,在於專業人才都只懂自己領域,缺乏跨領域以及宏觀的視野,往往只是鑽牛角尖,而難以作出通盤的判斷與管理。

ADVERTISEMENT

這位科學天才曾經被美國軍方視同威力等於五個師的導彈專家,歷經美國當局的五年禁錮後,於1955年中美互換俘虜時被釋回中國。他推動中國的火箭突破,為發射人造衛星作出鋪墊,還參與原子彈發展的高層策劃,全面提升了中國的軍事水平,而1964年中國試驗原子彈成功,進入了核武俱樂部,改變了全球的權力版圖。

錢學森不僅是中國的導彈之父,也是航天之父,他對於中國軍事科技的跳躍式發展,居功至偉。他的成就在於他對知識跨領域的重視,因為導彈的製造牽涉到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而創意的思維更需要不同背景的知識激盪。出身於杭州世家的錢學森從小飽讀詩書,人文知識豐富,經史子集、琴棋書畫都是幼受庭訓,年輕時患病休學在家被中醫治好,還涉獵了中醫。後來進入上海交通大學修讀機械工程,再赴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加州理工學院,都是名列前茅,也成為導彈製造的先鋒。他被美國軍方封為上校,還派他去戰後的德國訪問納粹科學家的研究室,寫下有關最前沿科技的報告。

錢學森的研究聚焦於火箭系統的創建,牽涉很多知識的融合,要解決很多前所未有的難題,而不是隻靠一門學問。在這全新的科學武林中,需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不能只靠一門絕招。

他後來回到中國,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將五年囚禁前所研究的複雜公式與技術參數重現,如數家珍。這都因為他對這些知識有著深刻的理解,可以舉一反三,不懼美國情報單位的遏制。

今天的科研精英顏寧,於45歲的年齡迴歸中國,和昔日在44歲時回國的錢學森,都有同一個夢想,就是西方科學界可以完成的創新,中國人也可以。這是中國人應有的自信與自豪,但這不但是個人的突破,還需要組織管理上的突破,需要跨領域的碰撞與探索。

這也是錢學森之問對今天中國的啟示,要創新圓夢,就需要更全面的知識結構,不受單一學科的限制,不被線性思維所囿限,而是突破常規,超越前進。大半個世紀前的錢學森可以,今天的顏寧也當然可以,這是中國人的自我期許。當年錢學森的成就,背後是靠舉國體制,但今天顏寧不僅要靠國企,也要靠全球化的金融資本與風投資金,與時俱進。有夢最美,希望同行,錢學森與顏寧都先後在創新的賽道上奔跑,奔向夢想的驛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