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學者觀點

發佈: 7:50am 25/12/2022

氣候變化

水災

排水系統

過度開發

峇冬加里

學者觀點

默裡漢特(Murray Hunter)

默里汉特.水灾再次暴露规划的薄弱

默裡漢特(Murray Hunter)

在马来西亚,没有一个部门直接负责,使这个每年都会发生的危机处于责任不明确的状态。这种重点的缺失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ADVERTISEMENT

12月是年度事件,可追溯到气象记录和记忆。去年的水灾被形容为“百年一遇的水灾”,但今年似乎超越了去年。

这些事件不能归咎于,并作为没有准备好的借口。每年的水灾是非常可预测的,记录显示每10或20年就会有极端气候发生。

10年一遇的水灾甚至比平均水平更极端,这导致了可怕的后果。连续降雨、沿河的水坝几乎达到其容量、砍伐或的山坡、缺乏规划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不足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上周雪州发生的土崩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场悲剧夺走至少30条生命。峇冬加里事件暴露了官僚主义的惰性,没有检查相关公司是否遵守法律和土地规划条例。

被使用的土地处于在暴雨期间容易发生土崩的地区,而包括伐木在内的非法土地使用则破坏了稳定地面和土壤、防止泥石流的当地生态体系。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大马搜救队在救援土崩受害者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不惜牺牲自己的安全。

大雨预计将持续到年尾。玻璃市和吉打很可能会加入吉兰丹、登嘉楼、彭亨、柔佛和霹雳,成为遭受水灾袭击的州属。数万名灾黎已撤离家园 ,预计还会继续增加。由于汹涌的洪水冲击了水道附近的房屋,许多房屋遭受广泛的破坏。不幸的是,在登嘉楼,一名2岁女童在屋外失足掉进水里,瞬间被冲走并淹死。洪水吞噬了许多设施,如医院和超市,使它们在紧急情况下失去作用。

那些被安置在各个疏散中心的灾黎将在下周返回他们的家园并发现他们的房屋受到大面积的破坏,他们的财物也损坏,无法挽救。这些地区将出现健康风险,因为霍乱、伤寒和肝炎等水传播疾病可能会爆发。蚊子和蛇等水生害虫躲在被水淹没的房子里,等待着那些返回家园的灾黎。

今年的水灾是由于东北季风的低压造成长时间不间断降雨,在拉尼娜效应的影响下导致暴雨。

大马缺乏防洪研究,乡区和城市的地形都没有经过彻底的研究。因此,整个半岛没有洪水地图的“整体情况”,当地的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是在临时基础上兴建的,而不是由专家制定的。

伐木、城市和工业发展、道路建设和农业活动,几十年来有增无减,使情况更加恶化。油棕种植园没有天然丛林那样的地面吸收效果。不幸的是,第12大马计划几乎没有为缓和水灾拨出资金,这些资金被绕过了,用于其他具有商业利益的基础设施项目。

大马的气候变化计划充斥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经济的愿望,还有引进电动汽车,但对缓解洪水问题却非常沉默。水灾每年影响数十万大马人的日常生活。

许多气候活跃分子迅速将洪水的因果关系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但没有提供多少解决方案。

大多数农业、城市、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缺乏必要的环境影响研究,以尽量减少洪水的影响。此外,由于土地问题是各州而不是联邦政府的责任,因此没有统一的水流管理方法。

水流管理不善是造成农田土壤质量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导致产量低。因此,缓解洪水问题的责任贯穿乡区发展、基础设施、农业和环境等部门。

在马来西亚,没有一个部门直接负责,使这个每年都会发生的危机处于责任不明确的状态。这种重点的缺失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这就是改革应该做的事情。它是新政府关注影响大马人的真正问题的一个机会。

Murray Hunter: Floods once again expose weak planning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am 26/04/2025
何正宇.水灾已经不是地方性灾难
水灾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治理能力、行政效率与公共责任的真实面貌。
根据大马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去年因水灾而造成的总损失,高达9.3亿令吉。这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警惕了有关当局,在水灾防范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所引发的巨大损失。
 
以此次数据为例,吉兰丹成为重灾区,住宅财产损失就高达1.3亿令吉,如此的巨额损失,充分显示出水灾带来的破坏力,已经不是“地方问题”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到了必须由国家层级统筹与应对的全国性危机。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水灾年年发生,但为何年年依然重创各地?而各州的“准备”与“应对”,却总是跟不上水灾发生的速度?这其实不难回答,因为答案就藏在我们城市的每一条沟渠、每一处排水系统。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的闪电水灾,大多数都是“人祸”。这包括沟渠堵塞、排水系统落后,以及维护不善等,直接导致积水成灾。面对倾盆大雨时,街道瞬间滞水变成池塘,整个市区陷入瘫痪。
 
在水灾管理方面,政府长期以来仍停留在“事后补救”的惯性思维。灾后送上物资、动员消拯队伍、发布水灾通报固然重要,但这些都只是亡羊补牢的后续动作。真正能减少损失的,只有未雨绸缪的“灾前治理”。
 
在“灾前治理”上扮演要角的地方政府,必须定期清理排水系统,加强基础设施的定期检查与修复,确保所有排水渠道在面对极端天气时能迅速应对。其次便是所有城市与住宅区的开发项目,必须严格通过环境与水利影响评估。
 
在防止沟渠堵塞方面,不能忽视公众的角色,因为他们是防洪抗灾的关键一环。只有提升全民的环境意识,让大家对垃圾管理产生自觉,才可以确保所有沟渠都是通畅,没有被垃圾堵塞的,在暴雨来袭时能够从容应对。
 
与此同时,我们对于水灾所造成的损失,不能只着眼于数字上的损失。需知道一场水灾背后,是多少家庭的心血化为乌有、多少小商贩的生计瞬间中断、多少公共资源需要重建?这些无形的损失和代价,是无法用任何有偿赔偿能填补的,我们不能再走“救灾优先、预防其次”的老路。若不做好灾前治理,再多的救援投入也只是徒劳。
 
水灾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治理能力、行政效率与公共责任的真实面貌。面对当下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我们希望相关单位不再把“水灾”当作天灾,而是当成治理体系中的漏洞来修补,让住在低洼地区的居民,不再一闻雷声一见天阴,就心惶恐的坐立不安。
 
你也可能感興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