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米其林指南自公佈以來,一如既往,絕大部分民眾都認為評審非本地人,不具備對本土食物的認知,不懂得分辨哪些好吃,什麼是不好吃,所以這指南不算數。吉隆坡和檳城的朋友們,這個時候罕有的同一個鼻孔出氣。
只不過,不認同也只是一股聲音,抵擋不了米其林之瘋。週末早晨路過被列入入圍名單的椰腳粿條湯,放眼望去,店前隊伍是過去未見過的長。從店家前延綿至同排最後一間店屋的長龍,把這一排戰前店屋“點綴”得特別壯觀。
ADVERTISEMENT
這家常去的早餐店,從燙麵的老闆和兒子,捧面兼收銀的老闆娘,還有沖泡咖啡茶水的姐姐,4人部隊面對本已洶湧的客潮似是極限,如今再加插一大波追星男女,難於想像這家人如何應對。
像椰腳粿條湯這樣的傳統店家,平日賣面已夠忙,無怪乎收到入圍信件,邀請前往頒獎禮,反應並不像我們在電影裡所見,一店人激動得相擁而泣。實情卻是收到信知道情況但無瑕處理,繼續開店忙碌最實際。和他們一樣反應的入圍店家也不少,在這些日日夜夜專注做好一碗麵一碟飯的匠人級小販眼裡,多大的光環名堂,都不及保住水準和正常開門營業重要。
這讓我想起一件幾年前一項無功而返的失敗任務。若干年前,熟悉且常年觀察書寫馬來西亞味道的臺灣飲食作家陳靜宜,與臺灣酒店集團代表到檳城和吉隆坡邀約多家優秀餐廳和攤販赴臺出席主題宴烹煮拿手菜,越洋傳藝,附帶高級別的曝光和宣傳。
陪同靜宜到檳城幾家店做訪問和邀約,本來說好參與的幾位店家,出發日期在即,最後紛紛以“主廚不適宜離開崗位多天,以免影響餐廳水平”、“媽媽說腳痛所以不去了”等等不似理由的理由拒絕,留下滿滿錯愕的主辦方。
撇開“我才懂得美味在哪裡”的優越感,如果大家有細讀米其林評分概況和原因,自會理解其中游戲規則,也多明白它對帶動旅遊業和提高餐飲文化的直接關係。將心比心,你到最臨近的曼谷和新加坡玩,手機搜一搜,情況允許的話,我們很自然也會跟著指南吃吃探探,走入別人家的民風。
這次名單裡也許沒有你那杯茶,但我們口袋裡都有自己的名單。那是自己一直會去,同時是招待親朋好友的所在。這樣的店家攤販不必星星灌頂,只要口味適合,喜歡的感覺一直在,和店家吃出感情,它就是我心裡的米其林。
更多文章: 張麗珠/記得我們相處的時光 張麗珠/好糕興 張麗珠/莫忘影中人 張麗珠/為你種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