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際政治風雲譎變,美國攪局兩岸風起雲湧,英國首相“旋轉門”,歐洲右翼勢力崛起,這一年,全球政局波動連連……
1.佩洛西訪臺 / 中封臺海軍演 衝突升溫
美國眾議院議長、政壇第三號人物佩洛西在2022年8月2日至3日率團訪問臺灣,是25年來再次有美國眾議院議長訪臺,引發中國強烈反應,除了祭出經濟制裁,中國更在臺灣外海6處實施軍事演習,包圍臺灣。兩岸軍事衝突升溫。臺海兩岸關係再跌至谷底。
ADVERTISEMENT
中國當局基於與臺灣的政治對立,稱此次訪問為“竄訪臺灣”。中國隨後宣佈制裁佩洛西及其家人,以回應其“惡劣挑釁行徑”,同時又取消或暫停多項對美合作與對話,包括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取消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暫停中美非法移民遣返合作、暫停中美刑事司法協助合作、暫停中美打擊跨國犯罪合作、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商談等,中美關係跌入谷底。
直到11月,3個重要峰會在東盟國家舉行,成為中美突破僵局、改善雙邊關係的契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峇釐島舉行了兩人的首次面對面會晤,之後,在柬埔寨舉行的東盟防長擴大會議上,中國防長魏鳳和及美國防奧斯汀舉行會晤,會中魏鳳和再重申,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第一條紅線。
而中國繼續對臺灣實施制裁,在12月初,中國以臺灣出口中國產品的企業“註冊信息不完整”為由,暫停進口包括水產品、零食和酒類等。
2.中共二十大 / 習近平鞏固權勢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二十大)在10月召開,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打破慣例,獲得第三個任期,並且沒有提拔明確的潛在接班人,由此鞏固了他作為毛澤東以來中國最有權勢領導人的地位。
中共二十大通過中共黨章修正案,將擁護習近平的“兩個確立”及“兩個維護”寫入黨章,“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一詞也被納入新黨章。
在人事佈局上,習近平更打破毛澤東以來用人“五湖四海”,不讓某派獨大的原則。二十大一中全會選舉出的中央政府常委會7名常委中,除了習近平自己,皆為他的親信。
二十大最令人銘記的一幕,可能就是習近平的前任、前總書記胡錦濤,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架出會場,令海內外輿論譁然。
今年俄烏戰爭的爆發、經濟下滑、房地產陷危機,嚴苛清零政策加劇經濟上的痛苦。11月在新疆烏魯木齊的一場火災,就因防疫限制過了頭,延誤救人時機釀成10死悲劇,燒出民眾怒火,隨後多地爆發“白紙運動”,抗議現場更出現“習近平下臺”的口號。有專家指這場“白紙運動”是1989年六四學運以來,中國境內規模最大的示威行動,給習近平的政權帶來意想不到的挑戰。不久後,中國當局大幅調整防疫政策,從“清零政策”退場。
3.英相“旋轉門” / 特拉斯任相最短 生菜獲勝
英國首相府唐寧街10號在今年短短的4個月裡更換了3位首相。在前首相約翰遜因醜聞而下臺後,特拉斯靠著為選民減稅的承諾擊敗了一眾挑戰者,接過了保守黨黨魁的職務,並出任首相。
特拉斯9月6日上在蘇格蘭接受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式任命。兩天後的9月8日,英女王駕崩,享耆壽96歲。
今年俄烏衝突以來,英國的通貨膨脹率一直居高不下,能源價格飆漲,輪番有工會上街罷工,無論誰任相,眼下的這些問題都是難以應對的燙手山芋。在辦完國葬和經過10天的全國哀悼期後,急於兌現競選承諾的特拉斯政府,宣佈了該國近50年來最激進的減稅方案,包括取消僅適用於高收入人群的最高所得稅率,竟導致英鎊重貶。
特拉斯因政策不得民心,在黨內面對龐大逼宮壓力。有英國媒體就直接拿特拉斯跟一個生菜做比較“生存比賽”,看是特拉斯先下臺還是生菜先腐爛……結果,“生菜贏了!”。聲明自己是fighter不是quitter特拉斯,在10月20日宣佈辭職,創下上任僅45天就下臺的英國有史以來任期最短的首相紀錄。
此前敗給特拉斯的前財政部長蘇納克工在保守黨黨魁選舉中當選,成為英國首位亞裔首相,也是英國近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
4.美中期選舉 / 民主黨保住參議院
美國今年11月舉行中期選舉,選前由於美國通貨膨脹嚴重、油價高漲,對執政的民主黨相對不利。而正如民調與專家分析,拜登總統所屬的民主黨失去了眾議院控制權 ;但在參議院選情中,民主黨驚險擊退“紅色浪潮”侵襲,成功拿下50席成為相對多數,民主黨保住參議院,可平衡眾議院握於共和黨的制肘,對拜登算是一層保護,讓他不至於跛腳。
分析指出,民主黨保住參院後,拜登未來兩年將可順利任命自己屬意的重要官員與聯邦法官。更重要的是,若有最高法院大法官突然出缺,共和黨也難以阻撓拜登提名的人選獲得任命。
共和黨預期的“紅色浪潮”最終變成“紅色漣漪”,特朗普所背書的一些參議員候選人落敗,顯示出中間選民乃至溫和人共和黨人,對特朗普所代表的激進勢力感到不安甚至厭倦,這樣的選舉結果也讓特朗普的政治前途受創,有人已將此次選舉結果歸咎於特朗普,惟這並未打擊特朗普2024年再角逐白宮寶座的決心。
5.臺九合一選舉 / 總統選舉前哨戰 綠營慘敗
被視為2024年臺灣總統選舉前哨戰的“九合一選舉”在11月舉行,在高物價和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執政的民進黨雖然猛打“抗中牌”試圖扭轉劣勢,但最終結果是藍勝綠敗,民進黨從7席縮減到5席,丟掉原本執政的新竹市,桃園及基隆市;國民黨雖然維持14席不變,但奪回最重要的臺北市市長。
在民進黨慘敗後,身兼民進黨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宣佈辭去主席一職。
在“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束後,各方也開始將注意力轉向2024年1月的臺灣總統大選,民進黨內部將為黨主席之位進行權力博弈,也為2024年大選帶來懸念。一些觀察人士認為,2024年總統大選,民進黨的勝選幾率仍是高過國民黨,屆時北京當局將如何反應、對美中臺三邊關係有何影響也令人關注。
6.歐洲極右翼崛起 / 主流建制政黨 四面楚歌
冠病疫情衝擊、俄烏衝突持續、經濟復甦乏力、能源問題緊迫、通貨膨脹高企,多重危機籠罩歐洲之際,右派政黨在歐洲政壇取得前所未有的進展,意大利迎來了二戰以來最右總理梅洛尼,瑞典的極右政黨成為國會第二大黨,法國的馬琳.勒龐也再度進入法國總統選舉決選。馬琳拿下了國民聯盟有史以來的最高票。
此外,法國、德國、芬蘭、奧地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極右翼政黨,近年來都呈現出快速崛起勢頭。反對接納移民的極右翼瑞典民主黨是大選中的大贏家。
在法國,極右翼和極左翼抬頭,使總統馬克龍領導的中間派聯盟,失去絕對多數議席優勢。
民粹風格是這些極右翼政黨被視為民主體制大敵的主因。著有《解讀民粹主義》的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穆勒認為,右翼民粹崛起的原因實際上是整個代議民主體制變得“太菁英”,可是,就算民粹路線不是挽救代議民主菁英化的良方,主流的建制政黨事實上也拿不出對策。
拉丁美洲“向左轉”
不過,在拉丁美洲,右翼力量則在減弱,“向左轉”迎來高潮。在巴西,左派的前任總統盧拉擊敗現任極右翼領導人博爾索納羅;哥倫比亞迎來史上第一個左翼政府。
根據墨西哥《發展》雜誌網站的盤點,“拉美左翼政黨在過去4年中贏得8次選舉”,明年“左翼會統治拉美7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和6個最重要的經濟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