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发布: 8:00am 28/12/2022

新村

德国

新教育

文化

研究

华语

华人

资料

梁慧颖

德国汉学研究者来马收集资料,赞叹新村迷人魅力

报道:本刊 梁慧颖,摄影:本报 谭湘璇、刘永发

我们对不陌生,华人新村也几乎是一个快被透了的题目,但如果由外国汉学家来研究新村,他们看见的新村和我们认识的新村会不一样吗?

来自的学者瑞安,2022年10月来到马来西亚展开博士后研究,想要探讨新村在城市化过程中,空间与社会有怎样的互动。

ADVERTISEMENT

经过两个月考察,新村给她的整体印象很好,只是有一点她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搬离新村?如果从她德国人的角度来想,能够自己设计房子和拥有自己的院子不是很好吗?

德国汉学研究者来马收集资料,赞叹新村迷人魅力
瑞安研究华人新村,惊艳这里有很多她以前在中国做研究时没见过的华人文化特色。

报道:本刊

摄影:本报 谭湘璇、刘永发

在德国人眼中,是一门非常艰涩难学的语言,他们常会用“华语”这个词来形容他们搞不懂的事,比如假如他们听不懂别人讲什么,他们就会开玩笑说:“你在说华语吗?我听不明白。”但同样来自德国的瑞安(Ryanne Flock)则不一样,她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而且几乎没有外国人口音。

她对中文世界的最初认识是来自中文电影,高中时特别喜欢成龙和李连杰的功夫片,因为中文电影而迷上中文和中华。大约16岁还是高中生时,她就到家乡萨尔兰州的当地大学学了一个学期中文。高中毕业后,她决定报读汉学系。

报读汉学系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当时中国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许多人都跟她说学中文没什么用,劝她理性选择其他科系。后来她进入柏林自由大学和洪堡大学,修读汉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而这3种专业中,最让她有成就感的始终是汉学。

对研究城市化感兴趣

她的家乡是萨尔兰州的一个小镇,她说那里的生活有点无聊,所以很早以前,她就很想出国接触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亚洲的华人文化。2003年,她第一次去中国自助旅行,之后到过扬州大学当交流生,读博时则在广州中山大学参与一项关于巨型都市的研究项目,总共在广州待过4年,目前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她对城市化议题很感兴趣,之前她在中国就是做这方面研究,例如研究上海的石库门里弄,探讨是什么样的人住在那里、那里社区是如何管理,社会和政治变化对里弄又会有什么影响等。如今,她也想知道其他国家的华人地区究竟面临着怎么样的城市化过程,而这就是她来到马来西亚和来到新村的原因。

“说实话,我之前没听说过新村。”她坦言,她以前虽然知道马来西亚有华人,但她其实不太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而她之所以知道新村,是之前有段时间在歌德——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大学担任课程协调员,通过大学里的东南亚学同事介绍,认识了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的社会人类学家拿督山苏教授,山苏教授建议她去新村看一看。

生活气息浓厚

今年10月,她来到马来西亚,随即走访了吉隆坡增江新村、雪州沙登新村、安邦新村和仁嘉隆新村。

说起她对新村的第一印象时,她眼神变得发亮,因为她在新村看见的住宅文化,跟她在中国观察到的很不一样,例如,“我看到宗教角色在这里非常重要,很多拿督公,一进房子就看到神台、神桌,外面到处有小shrine(神龛),还有堂号,这些我在广州都没看过,这让我很好奇。”

虽然比起新兴住宅区,新村显得老旧,但对她而言,“我没想到什么落后,我想到的是fascinating(迷人),”其中一个原因是她喜欢有人气的地方,而新村正是这样一种社区。

另一个颇让她觉得惊艳的是这里的方言,因为她之前在中国做研究,一般人都说普通话,她来到新村才意识到原来方言在日常生活这么重要,这于她又是一件很“fascinating”的事,尽管她听不懂方言。

德国汉学研究者来马收集资料,赞叹新村迷人魅力
为了搜集关于新村的资料,瑞安不止一次来到星洲日报总社的资料中心翻阅剪报。
从德国人视野看华人新村

此趟来马来西亚,她逗留大约两个月,初期住过吉隆坡茨厂街、秋杰路等几个地方的旅馆,最后选择在增江新村落脚。她直言很喜欢增江这个地区,只是有一点她不太理解,那就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搬离新村,而不是更多的人住在新村?

不理解年轻人为何迁离

她说,近年在德国,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城市,因为他们觉得城市住宅太多限制也太拥挤了。在她家乡萨尔兰州,居民跟房子的关系很紧密,大家都向往拥有自己的房子和院子。“从我们角度来看,你可以做自己的房子、设计自己的房子,这不是更好吗?而且一些新村距离市中心很近,我刚到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不是更多有孩子的家庭住在这里呢?”

另一点令她费解的是,很多马来西亚人当知道她一个人来做研究,都惊讶说“你很勇敢”,或者提醒她“小心一点”。她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如果要说注意安全,其实不管到世界哪个城市都需要注意安全,怎么她就特别勇敢了呢?后来她去问了一些居民,居民也并不觉得新村危险,可见不同人看事情有不同观点,她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家有不同想法。

经过这些日子以来的观察,她当然不只看到新村好的一面,她也大概了解新村面临垃圾、排污等民生问题。但不管怎样,她觉得整体来说,“我对新村的印象还是很好的。”

德国汉学研究者来马收集资料,赞叹新村迷人魅力
瑞安:我应该早点来马来西亚的。
做研究的最大难题:语言不通

事实上,她在马来西亚的研究只是一个团队项目的一部分,那个项目是《从全球视阈看‘世界’的建构:对话中国》。她的研究尚属初步阶段,此行主要目的是搜集和田野调查,为了搜集资料,她不止一次来到星洲日报总社资料中心翻阅新村档案。

此行她收获颇丰,当她跟研究台湾的汉学家同事聊起各自的研究收获时,同事很羡慕她遇到那么多新鲜事,而她也觉得自己当初选择来马来西亚的决定是对的。

如果要说在马来西亚做研究遇到的最大难题,她认为是语言,因为一来她不懂方言,很难跟新村里的老村民交谈;再来她不谙马来文,看不懂本地的官方档案,所以她正在找语言学校,希望学习马来文,哪怕明知道不可能在短期内把马来文学好,她都觉得“至少应该看一下,先看有什么。”

尽管遇到的挑战不少,但比起以前在中国大陆做研究,她觉得在马来西亚做研究还是相对轻松,因为打个比方,当她向马来西亚人介绍她的研究项目,马来西亚人通常都能理解她在做什么,反观在中国,她说有些人的反应很冷淡,还说“有什么好研究的”。

12月下旬,她带着一堆关于新村的书籍和资料回去德国,希望2023上半年再来马来西亚继续她的研究。回想这两个月以来的收获,她微笑说:“我应该早点来马来西亚的。”

更多文章:
自由创作人林嘉嬿苦拼7年,创艺之花盛开
专业吉他手黄子达把音符刻在骨子里 
少年足球踢向世界 
桌游01/原来勤有功,戏亦有益…… 
桌游02/玩一玩加深認識如身歷其境,紙上暢遊加影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pm 27/03/2025
画家的阿杂/迈克(金宝)

学校假期跟舒颖姐回她的家乡峇株巴辖,回程时顺道绕到麻坡拜访久未见面的画家翁文豪大哥。在普罗大众的眼中,豪哥是那个擅长透过彩绘和艺术角度,独特地将一石一花呈现在其画作里,坚持了将近40年,永不厌倦的艺术家;而这位艺术家其实还有另外一面,他很会做阿杂(Acar)。

那个炎热的下午,我们打包了一些糕点,在画家的画廊聊天,三个人围坐一起,谈笑风生。喝过下午茶,我自动自发收拾,把用过的杯子放回他的厨房。厨房里,目睹那切得长短大小均匀的红萝卜和小黄瓜,犹如一揽子的艺术品摆放在煮食的地方,心里不禁发出声声的惊叹。

我没有艺术天赋,美学对我而言始终是很疑惑的学问。接触画家,让我领悟艺术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执念和坚持。画家的阿杂,看似一门简单的厨艺,但精湛之处就在选食材和刀工。从什么品种的小黄瓜用来做阿杂最合适,到那些红萝卜和小黄瓜等究竟要切多长多厚才能传达最佳的口感,他都一一细微研究,失败了不放弃,检讨改善,继续研发改进,因此他现在做出来的阿杂才与众不同,也受到身边许多朋友的喜爱。

望着那些切好的红萝卜和小黄瓜,我可以想像画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黄昏时刻,阳光从天边洒落,洒在他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岁月是无情的,画家使劲用着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熟练地挥着刚磨锋利的刀,按部就班把那小黄瓜、胡萝卜和洋葱等等切成自己的理想尺寸,忘了时间的存在,就像他平时拿起画笔,废寝忘食地画着,也不懂时间悄悄流逝,拼命打造一个有情的世界。

画家的每一刀都是那么的精准,仿佛在切割的不只是蔬菜,还有岁月的点滴。那些新鲜的蔬菜在他的刀下逐渐变得整齐无比,整齐得就像他的一生,简朴而有序。他用他的画作,用他的阿杂,告诉了我们:“简单,也是一种精彩!”

不用煮不用炒的酸辣开胃菜

我好奇地问画家:“怎会选择做阿杂,而不是其他的美食呢?麻坡美食那么多。”画家告诉我,他是一次出席马来婚宴,吃到美味的阿杂,爱上了,便四处打听做法和配方,然后自己研究如何把这特别的腌菜做好。在马来西亚,阿杂通常与马来餐和娘惹餐一起食用。它常作为开胃菜或配菜。它的存在增加了餐桌上的风味和口感。工作环境,我也经常会吃到马来风味的阿杂,那是最精简的做法,把小黄瓜、洋葱、黄梨和辣椒腌制,不用煮不用炒,接近西方国家的沙拉,但它酸辣开胃,吃了油腻的食物,再吃这道开胃菜,感觉非常搭配。

缘分未到,我至今还没品尝过画家的阿杂,但从他在脸书挂上的图片,大概可推断他做的阿杂其实是依据马来传统与娘惹饮食文化的混合,用姜黄、辣椒、花生、虾酱、糖、醋等调料腌制的阿杂。阿杂和画家的画作一样,成为了他生命的艺术品,用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观念和世界观的一种形式。

阿杂的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贸易时代。那个古时候,前来做生意的商人从印度、阿拉伯、中国和欧洲等地带来了各种香料和食材,这也给我国的饮食文化带来许多影响。腌制食品是当时保存食物的一种常见方式,阿杂的制作方法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道美食所反映的正是这里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饮食习惯也就有不同的阿杂做法。

简单地说,阿杂不仅仅是美食,它还蕴含了文化和历史。腌制,是从前冰厨还没有那么普及时,保存食物的方式,传承了数代人的智慧和辛劳。有一次到马六甲旅行,我吃到了传统娘惹风味的阿杂,总会想起阿杂背后的传承故事。

画家强调说,他的阿杂源自于马来风味,但经过时间的磨炼和他努力的成果,阿杂已成为画家独特的阿杂。阿杂,酝酿了画家的日常故事,累积着属于他岁月的记忆。

我试着想像,有一天画家耐心地把他制作阿杂的心得和配方无私地传给后人,就像他的画功一样,传承给年轻的画家,我可以预期厨房里的欢笑声:“不是这样子切的,要切成这样……”无论画作或阿杂,在画家的手中,自然变成了一种神奇的魔法,赋予了属于各自的独特灵魂,吸引身旁的知音者。

以画家现在的情况,其实都无所谓了,无论是画画或做阿杂,自己开心最重要,当然如果你也懂得欣赏,最好不过,乃是一种额外的奖励。

出席马来朋友的婚宴,炙热的阳光下,餐桌上一大盘的阿杂,香味弥漫四周。每当闻到那股熟悉的酸辣香气,那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带我回到了父亲带我来参加马来婚宴的记忆中。当那混合了酸、甜、辣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去,满心欢喜期待一口舌尖上的幸福味道。当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阿杂,那酸辣的难忘味道,仿佛拉近了我和父亲的距离,感受亲情的温暖。

阿杂,承载的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岁月的记忆,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情感纽带。在那酸辣的滋味中,我品味到的又何尝只是食物的美味呢?阿杂,混杂了我思念父亲的味道。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