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工程師劉志榮博士回想起小學時候,聽到電臺訪問大學講師,“大學講師”這職業讓他眼前一亮,自此立志要往這條路走,順利考上工大電氣與電子工程系學士學位,並以優異的成績,直跳博士,後來在2015年以25歲之齡成為工大當屆最年輕的博士畢業生。
取得博士學位後,劉志榮就在亞太科技大學(APU)當講師,如今已經邁入第八年,他不僅升任高級講師,同時也是擁有馬來西亞註冊工程師(Ir.)、英國特許工程師(CEng-UK)、歐盟特許工程師(Eur Ing),以及馬來西亞註冊科技專員(Ts.)資格的專業工程師。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報 關麗玲
攝影:本報 黃志漢
這一路走來,對33歲的劉志榮來說不算順遂,自己也好幾次遇過瓶頸。面對壓力,劉志榮有別於其他人減壓的方式如娛樂、大吃大喝,他選擇直接面對壓力,找出問題根源,然後解決它。
當年從學士直跳博士,沒有經過碩士的過渡期,劉志榮經歷過一段不踏實的摸索期,從只是讀書考試的學士課程,到專注研究的博士階段,沒有期限、不知道何時結束、怎麼才算做完,劉志榮比喻猶如在海中央,不知要游到哪個方向。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幸好有家人的鼓勵,加上導師的引薦,認識了來馬演講的愛丁堡大學的教授,膽粗粗地詢問可否到蘇格蘭參觀實驗室,結果就在該大學留學半年,參與人造語音聲音復建工具研發項目(該軟件協助口吃者加強說話的流利),完成了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研究。
“學術研究講求自律,不是上課做完功課就結束,‘結尾’必須要靠自己去定義,研究員要訂下宗旨,然後去印證。”
對於他督導的學生,劉志榮說:“我常告訴學生,要‘以終為始’,如預計2024年底畢業的話,接下來就要規劃每一階段要做的事。不過,有的學生是在職人士,我不能用學生的條件來要求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還是需要適應和調整。”
住宅區電路須平穩,不能有尖峰
劉志榮的同系同學很多都往工業界發展,只有他對學術界有興趣。目前他教授的科目以電子工程居多,包括設計、模擬、排查電板等等。
他的研究項目則著重在結合電子工程和人工智能提升能源效率。“大家都知道太陽能很好,但很多時候在不當的使用卻造成能源浪費,不是在適當的時候帶來適當的功效,所以用人工智能調整,在適當時候釋放能源才有效用。”
劉志榮進一步解釋,有關電力調峰(peak shaving)的研究,舉例一家購物商場在上午10點開始營業,開完所有的電源,電費會突然尖峰負載到最高,之後再趨向平穩,但這尖峰就是問題,電網是聯繫周圍住宅區,住宅區的電路必須是平穩,不能有尖峰,會破壞電網。他研究的是以再生能源方式“削峰“,用太陽能來儲能,當電力衝到最高之前,轉換成再生能源,這樣就不會影響電網。
Ir.專業工程師,須有工程界工作經驗
學術界常強調與業界保持密切聯繫,確保畢業生和研究符合市場所需。對此,劉志榮有他擴展人脈、學習新知和跟進業界技術發展的管道。
劉志榮表示,在這年代,博士資格已經不足夠,專業頭銜才能走得更遠。他繼而在2020年獲得馬來西亞註冊科技專員(Ts.)和英國特許工程師(CEng-UK),2021年得到Ir.,並在2022年獲得歐盟特許工程師(Eur Ing)。考取這麼多頭銜,最純粹是他的意願,給自己下的挑戰。
“要成為大馬工程師協會(IEM)的企業會員,條件是要有Ir.資格。有了各專業機構的資格,好處是有機會參加一些高階研討會、辦活動,從中擴展人脈,我是透過這方式跟業界聯結。”劉志榮如今也是2022/2023年度IEM電子工程的執委。
成為Ir.專業工程師,必須要有工程界的工作經驗。教書的同時,劉志榮參與一家太陽能公司的工程專案,協助太陽能裝置的設計、繪圖、測試、提供解決方案等等,藉此機會他得以完成了技術專業報告,通過面試和筆試成功考取專業工程師資格。
劉志榮花了4年時間才成功考到Ir.資格。曾經一次不及格,讓他很難過。“那一次有兩道題沒有答得很好,一是工程安全,另一個是標準。所有工程有關的技術都有標準要求,如屋頂寬度,燈光亮度都有規定的標準。世界不斷有新東西研發,20年前沒有智能手機,現在有了就要制訂智能手機的標準。發展都是無止境的,必須要有技術知識,衡量利益以及大眾的使用考量。”
參加青年專家工作坊開拓視野
2022年10月24日至11月4日,劉志榮獲得馬來西亞國家標準局(DSM)提名,到美國三藩市參加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青年專家計劃,獲認證為IEC青年專家(Young Professionals)。
有了這項成就,劉志榮日後將與DSM、IEC以及馬來西亞工程師會(IEM)密切合作,持續為達致世界通用的IEC國際標準,以及合格評定系統而效力,確保電氣、電子及信息技術的安全、效率、可信度以及互操作性,提升國際貿易、促進廣泛的電力供應,建立一個更可持續的世界。
“今年是我第三次申請青年專家工作坊的參加資格,我是從2019年開始提出申請,自此一直不斷地提升自己,好比考取更多的資格,以副選成員的身分,加入國家標準委員會(NSC)的G階段:腦機介面顧問團(AG 16)旗下的信息技術、通訊及多媒體部。
“我從中瞭解到標準化以及合格評定的程序,也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代表,大家共同出席會議。”
劉志榮說:“這確實是拓展視野的經歷,有利於我的事業發展。我相信,採取以上的步驟,最終讓我攢集足夠的資格,終於在今年獲得DSM提名。對此,我要感謝APU的首席創新及創業員納內申教授(Prof Ir Ts Dr Vinesh Thiruchelvam),因為他推薦我參加AG16工作小組,讓我展開整個標準化工作歷程的第一步。”
要不斷提升自己,因為機會一直都在
馬來西亞註冊科技專員局(Malaysia Board of Technologists, MBOT)的成立,是要給更多領域的技術專家肯定,如電腦科學、軟件工程人員,他們不屬於工程師,但功勞也很大。工程師也可以申請MBOT發出的Ts.資格,劉志榮指出,MBOT因有跨領域的專業,他參與也可以見識更多。
擁有這麼多機構的專業會員資格,雖然經過不同的考核過程,但很多都是相互承認,包括每年都必須維持的持續專業發展(CPD)要求,只要每年達到50個小時的CPD承認的課程及活動,就可以保有專業會員籍。
劉志榮認為,要提升自己,機會一直都在。他覺得這些都是學習的機會,可以讓他探索外面的工程界發展。他說,學術界與業界一直存在相互不瞭解的爭議。業界講求盈利,要求快速、有效率和簡單的解決方案;學術界則注重機動性和新技術,研究方向跟業界很難相符,因此必須多交流和溝通才能促進了解。
劉志榮接觸學生實習的公司時,也從中瞭解這些公司或工廠出現的問題,讓學生研發解決方案。“我建議學生實習時,主動了解企業有什麼專案可做,這樣才有實際意義,當畢業論文研究的工業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這就是研究的根本。”
大馬的市場傾向國外購買現成的解決方案,比較少人願意花錢和時間投入研究。身為講師,就有責任提供這些研發的機會。
劉志榮也鼓勵學生參加比賽。“通過比賽,經歷過提案、演示、設計原型、站在臺上演講,學生的成長是飛速的,知道所做的東西的意義,這些經驗很重要。”
他認為,工程師應多關注新聞,如市場出現晶片荒,工程師是否可以想出解決方案。工程師不是埋頭苦幹的工作,透過擴展聯絡網,對工作肯定有幫助,一旦面對問題時,就可以從認識的人當中協助解決。
接下來,劉志榮計劃補足工程安全的不足,如報考職業安全及衛生局(DOSH)的工程安全人員,還有塑造更多畢業生,順利的話,明年在他名下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生將會畢業。他說,成功協助一個人考獲博士是不容易的過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