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蘭莪30日訊)星洲日報基金會再度撥放近30萬令吉,捐助星洲日報基金會 “情在人間”助學計劃下的142個受助貧困學生家庭,每個家庭獲得2000令吉特別生活援助金。
這是星洲日報基金會近四年來第八次發出特別生活援金給受助學生家庭。
在“情在人間”助學計劃下,每個受助學生每個月獲得250令吉的學習援助金,這次額外發出的2000令吉特別生活援金,已經匯入學生的銀行戶頭。
今年二度發放特別生活援金
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蕭依釗說,即使隨著疫情緩和許多工商領域已開放,但是市道仍然未全面復甦,許多人仍然未能恢復工作,尤其是許多受助學生的家長都是以工時計酬的散工,他們不斷致電向星洲日報基金會申訴,他們的工資不定,加上物價騰漲,令他們面臨沉重的生活壓力。目前他們在為農曆新年和新學年的額外開銷發愁,希望星洲基金會再次伸出援手。
她說: “這些社會基層掙扎求存的學生家長,特別是單親媽媽的呼喚,沒有人忍心拒絕。行有餘力,則以助人。”
這是星洲基金會在2022年第二次發放的特別生活援助金。
分享6清寒生故事
星洲日報基金會執行員走入社區,探訪貧困學生,發現學生家庭的生活水平大不如前,他們是需要社會關懷的一群。他們當中,大部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穩定工作,以及家有病患。其中一部分是失去父親的單親家庭。
為了讓社會大眾瞭解基層貧民的生活情況, 基金會訪問了6名學生的故事, 但為了保護他們免受歧視的眼光,因此使用化名。
我們相信上述幾個受助學生的情況,並不是特殊個案,全國各地許多類似的貧困孩子在等待我們的協助。
●小明
母失蹤外公外婆無力撫養
小明的母親中學畢業後就離家出走,失蹤超過10年。一天,她突然帶了三個孩子回孃家,可是不久後再次失蹤,至今毫無音訊。
小明的外公外婆是退休人士,無力撫養孫子們,靠單身小姨和單身小舅二人養家,可是他們能力有限,無法完全承擔一家子的開銷。小明兄弟和外公外婆、大舅、小舅、小姨住在政府人民組屋。大舅中風過後行動緩慢,偶爾有人找他做散工,但也無法養活自己。
外公的腳因糖尿病潰爛,需常到政府醫院洗傷口;外婆曾因意外跌斷右手,雙腿也常因風溼發作而疼痛。在她身體能支撐時,她會出外替人洗碗或撿紙皮箱、塑料瓶變賣,以幫補家用。
●小陽
父車禍去世母離家出走
小陽的父親於5年前因車禍去世,母親離家出走。小陽由祖父母撫養。祖父70歲、祖母68歲,兩人已無工作能力。小陽的兩位叔叔已成家,需負擔各自家庭用費,無法在金錢上給予雙親太多的幫助。
當地義工知道他們家的困境後,替祖父申請到福利金,每月可領400令吉。祖父送小陽上學後,會去撿汽水罐賣錢,三人過著縮衣節食的生活。
●小伍
母花光積蓄醫治癱瘓父
小伍同學的父親在他4歲時不幸因中風導致癱瘓,由於長期臥病在床,肌肉萎縮,情況嚴重。為了醫治父親,母親花光了全家積蓄。三年前,父親病逝。
父親離世後,母親仍需要照顧83歲的祖父和73歲的祖母,兩人皆患有失智症。為了照料兩老及小伍和弟弟,母親不能出外打工, 只能接一些縫紉工作在家做。或許由於長期承受壓力,患上了高血壓,經常頭暈目眩。
●小光
姐弟靠善者捐糧過活
小光今年8歲,原本一家四口生活無憂,父親卻沉迷賭博,併為了逃避大耳窿而離家;母親埋怨父親不長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最後改嫁。
姑媽不忍心把小伍和姐姐送去孤兒院,決定領養他們。她是子宮癌患者,為了醫病花光了儲蓄,她的癌症已經復發了四次,最近才動了一次手術,卻未能止住子宮出血,因此她必須包成人尿片。
疫情期間, 她任職的工廠倒閉,失業至今。目前她和小光姐弟靠當地善心人士捐助米糧和食物來維持三餐,生活困苦。
●小美
還清債務一日三餐成問題
小美同學今年初中二,家住一個偏遠的漁村。
父親是一名漁夫。七年前中風,從此癱瘓,無法自理,也無法說話。
她的越南籍母親不離不棄的照顧父親及兩個女兒小美和妹妹。她耐心的給丈夫餵食、洗澡等。
為了治療父親,已花光儲蓄,最後被逼售賣了父親唯一的漁船。然而還清債務後,他們馬上得面對溫飽問題。
●小榮
一家八口靠福利金勉強餬口
小榮同學的家庭成員共有8人,即祖父母、父母、兩位弟弟及一位妹妹。
父親在漁場打散工,幫漁夫的漁獲分類及補網,日薪50令吉,工作時間視天氣而定,收入不穩定。
母親在十年前腦部生腫瘤,電療導致視力模糊。雖然醫生建議她動手術切除腦腫瘤, 但她不敢動手術,擔心會有後遺症,加上家裡沒錢,最後決定到政府醫院定期拿藥,長期服藥後,病情受到控制。
年邁的祖父雙腿乏力,無法行動和自理,需兒子媳婦給他餵飯、為他洗澡。家人需經常租車載他去醫院看醫生,因此開銷也增加了。
祖母因脊椎受損,導致行動不便,也需要兒媳照顧。她需要的成人紙尿片更造成家裡的額外經濟負擔。他們一家靠政府的福利金、當地慈善團體或神廟偶爾的捐助,勉強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