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6:59pm 30/12/2022

纳吉

阿末扎希

沈可婷

公义

跨年专题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司法篇

刘毅龙

【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司法篇】當判決出現爭議時,我們還能相信公義嗎?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谭湘璇、本报资料中心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司法篇】当判决出现争议时,我们还能相信公义吗?
2022年9月23日,高庭裁決阿末扎希在外國簽證系統(VLN)貪汙案的40項控狀全部表罪不成立。不過,年初1月24日,他涉及健康思維基金會的47項貪汙、洗黑錢及失信控狀,則是表罪成立。

“司法不公,天理何在!”

2022年4月,案在高庭被推翻判決,涉案轎車司機改為罪成,華文社交媒體評論區馬上被上述八字留言淹沒,遠比平時逢死必留言的“阿彌陀佛黨”還要氾濫。9月份,副首相貪汙案的40項控狀表面罪名不成立,又引起一小波八字留言潮。相比稍早8月份,前首相納吉罪成入獄時,是兩道截然不同的風景。換個角度想,對納吉死忠支持者而言,判決何嘗不是他們的“司法不公”?

ADVERTISEMENT

只要判決不如預期,就高喊“司法不公,天理何在”,這反映的究竟是憤怒情緒,還是針對判決細節的理性質疑?

司法真的不公嗎?我們還能相信司法嗎?說明專訪來意,執業律師劉毅龍先是分享,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敦東姑麥潤於2019年上任後,司法界其實迎來一片新氣象。他說,大法官勸導同業在做有爭議的判決時要勇敢遵循法律原則判斷,即使判決可能對當權者不利,甚至不符合公眾期待,都要勇敢下判。(別急,請耐心讀下去。)“因為法院是講法律和證據,不是講情緒,這樣的提醒其實給予法律從業員很大的力量。”

法律程序牽涉法官、檢察官、警官、證人等眾多人員,你我也見過執法人員甚至法官受賄的新聞,這難免動搖民眾對司法的信心。不過,對圈內人而言,除了大法官的勉勵和打氣,目前法院文件已初步電子化和公開,也算是司法改革的一小進程。

談回2022年最轟動的案件──沈可婷案,劉毅龍說,社會有情緒化反應在所難免,因為它包含了過去數十年來種族分化,經濟不均造成的族群間不信任。法律界人士能做的是儘可能將當中的法律概念白話普及,引導公眾用更理性的態度去看待案件,但公眾有沒有辦法吸收概念就見仁見智。例如,當時有律師嘗試分析沈可婷選擇“不宣誓自辯”的利弊,然而沈可婷自有選擇的權利與考量,並沒有對錯。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司法篇】当判决出现争议时,我们还能相信公义吗?
劉毅龍認為民眾可以質疑判決是否準確,但若沒有根據法官判詞,只是憤怒空喊口號,其實只會強化社會對司法不信任。
理性看待,公義仍在

如何理性?先拆開來談“司法不公”。劉毅龍認為民眾可以質疑判決是否準確,但若沒有根據法官判詞,只是憤怒空喊口號,其實只會強化社會對司法不信任。當社會不相信司法,人們可能不願訴諸法律行動而採用威嚇等方式私了。“那社會會變得很亂,才會是真正的不公不義。”

他提醒,民眾必須瞭解我國的司法制度是對抗制(Adversary system,或稱抗辯式訴訟制度)。意即,法官是被動的,透過控辯雙方提供證據和法律原則找出最對的法律詮釋。“所以判決可能不如我們期待,並不是司法不公,而是可能牽涉到參與訴訟的各方出現失誤,導致法官沒有辦法產生社會所期待的公正判決。”

再解構第二部分“天理何在”,劉毅龍先搜查“天理”的定義是常理或公眾可以接受的道理。沈可婷案之所以引起廣大爭議正是有違公眾認為的常理——腳車少年也有錯,為什麼不懲罰他們?

“(大眾)可以有這樣的要求,但是不代表法律沒有必要去決定沈可婷有沒有疏忽駕駛的問題。”劉毅龍說,人們常常把兩者綁在一起討論,然而單就沈可婷案,還有上訴程序,民眾不需要現在就以情緒判斷。

同樣被網民質疑“天理何在”的還有阿末扎希案。劉毅龍點出,檢控方的確沒有傳召到關鍵證人,一些證人的證詞反覆也缺乏可信度。證據不足,法官又該如何下判?即便是已經定罪的納吉,他的支持者也會認為“司法不公”,而他也已經申請司法審核,透過司法程序討回他認為的公道。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司法篇】当判决出现争议时,我们还能相信公义吗?
高庭於2022年4月13日推翻推事庭無罪判決,判處沈可婷魯莽或危險駕駛導致他人死亡罪名成立。
有必要讓公眾瞭解司法

我們還能相信司法嗎?這個提問或許得改成,我們真的瞭解司法嗎?

劉毅龍提醒,傳統上和道德上,法官沒有辦法和公眾直接對話。“法官不能發文告或開記者會回應公眾的指控,因為在法院講的是法律和證據,法官的回應只有一個,就是判決書。”他強調,沒有根據判決而做的情緒化反應,其實無助於推動司法進程。

對此,他認為媒體從業員有責任深入報道法庭案件,把法院的判決淺白轉述給公眾。“法律界人也要自省。”他舉例,逢重大案件,律師公會也只是發文告,並沒有更有組織地讓公眾更瞭解法律。例如臺灣有民間自發組成的“法律白話文運動”;新加坡的法院資訊非常公開透明,系統有互動式設計,讓公眾可以看到一套法律的變革。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司法篇】当判决出现争议时,我们还能相信公义吗?
納吉於2022年8月23日在SRC案中被判罪成入獄,後申請司法審核,聯邦法院擇定2023年1月19日、20日和26日聆審。
系列專題: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政治篇】當選票無法替我們說話,我們還相信政治能重整國家秩序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詐騙篇】當詐騙手段防不勝防,我們還能相信這個世界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教育篇】當大企業招聘看重能力時,我們還能相信大學學歷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網紅篇】當網紅行銷踩地雷時,我們還能相信名人代言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災難篇】當救災無力、災民自救時,我們還相信政府能消災解難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虛擬世界篇】當元宇宙夢想欲振乏力,我們還能相信NFT和元宇宙有未來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藝文篇】當評審機制引起質疑,文學獎還能相信嗎?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