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選擇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這用來回應人們為什麼相信虛擬的網絡世界、相信社交平臺上素未謀面的人、相信只在視頻裡見到的網紅,便顯得十分貼切,因為人們就是選擇相信自己所見是真實的。
ADVERTISEMENT
Netflix在2022年熱播的美劇《創造安娜》,改編自記者Jessica Pressler在美國《紐約》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安娜‧德維爾如何騙過紐約派對人士〉,講述一位聲稱是德國富二代的假社交名媛騙遍紐約富人名流、投資人、銀行家的故事。真實中的安娜不過是家庭背景普通的俄羅斯移民,曾在時尚雜誌《Purple》實習,2013年移居紐約並透過社交平臺成為網絡紅人,展開連串詐騙。現實中的安娜在2017年8月被起訴,入獄服刑。
《創造安娜》的內容看起來不可思議,卻是真人真事改編。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裡,相信社交平臺上網紅的也大有人在,如果愛情包裹的騙局都能引人上勾,每日更新帖子的網紅,在不少人心裡的“公信力”自然就更大了。
人們透過網紅在社交平臺上發佈的各種照片,包括曬出豪華的出遊方式、豪車、各種高級餐廳的精緻美食打卡照、最新上架的時尚潮流服飾、奢華的生活方式等,相信鏡頭之外的他們,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
你真的沒有懷疑過,這些風光無限的照片,其實是他們營造的假相,只為了吸引更多人的點擊、爭取更高的瀏覽量?在長時間跟隨他們,瀏覽他們發佈的帖子,甚至在網上和他們互動之後,便也覺得自己不僅是認識了這些網紅,還和他們建立了交情,是朋友。
“蝦王”“楊寶貝”事件簿
2021年4月發生的“楊寶貝”事件,一開始是一名大馬網紅企圖自殺,之後牽引出她出售名牌手袋和YouTube頻道的詐騙案,大多數受害者都是她的粉絲,也正是在社交平臺關注她許久,覺得不會有問題而不幸淪為苦主。這起事件一度激起人們反思,你的信任是不是錯付了?
根據維基百科的註解:網絡紅人,又稱為網絡名人、網絡明星,簡稱網紅(influencer、Key Opinion Leader,簡稱KOL),是指因網絡而出名的人物,或者是透過經營社交網站或影音網站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並且以此為業的人物。
就以上的說法,部分在MCO期間在臉書直播賣貨的直播主也是網紅。2020年11月,自稱“直播天王”的臉書網絡商家“蝦王Umance”就在臉書推出雙11優惠配套,在短短2個小時內售出超過8000張RM399的熱浪島4星級酒店全包配套。可是當時同一時間有關酒店卻發表聲明,指未授權任何人在雙11推出優惠促銷活動,並針對此事向警方報案。這事掀起軒然大波,隨後以網絡商家承認犯下技術錯誤、願意退款而告終,但是在過程中引發所有下單消費者忐忑不安、覺得受騙的心情,和後續的困擾又有誰來負責?
隨後“蝦王”創辦的MF Travel,在2022年10月讓他陷入另一宗旅遊配套不成團風波,這一次就連曾為他在直播上推銷旅遊配套站臺宣傳的3名網紅,包括大馬名模謝麗萍、藝人林靜苗及葉俊岑也一併捲入,並被公眾抨擊,需召開記者會澄清,這一次更涉及另一家合作的旅行社。
這期間也發生不少臉書直播主因經營不善,讓顧客透過線上付款之後,卻沒有收到貨品的情況。
別被假相矇蔽墮入陷阱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相信這些在網絡平臺上出現的紅人?因為在他直播時,也有不少人在直播間,讓第一次看到的你覺得他是個可信賴的人?還是因為在直播期間你發現有好多人都在下單,認為大家都在下單肯定不會有問題,所以不該錯過對方介紹的超優惠貨品或配套?又或者是因為看到對方在社交平臺上的帖子裡總是“身光頸靚”、出入都是開名車、到高級場合、挽名牌手袋、戴名錶,便覺得對方是個值得信賴的人?
部分網紅可能真的是有錢人,看看對方曬出的美好日子、奢華生活的照片,如果只是你的日常娛樂,從未認真,那就當作一場戲就好。可是,生活是自己的,不需要攀比,也要量力而為,不可盲目追求。至於直播消費,不妨多觀察,不要被直播間的“搶購”假相一時矇蔽理智,衝動消費。
說到這,或許你便開始感嘆:這世間,我們能相信的還有什麼?
系列專題: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司法篇】當判決出現爭議時,我們還能相信公義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政治篇】當選票無法替我們說話,我們還相信政治能重整國家秩序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詐騙篇】當詐騙手段防不勝防,我們還能相信這個世界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教育篇】當大企業招聘看重能力時,我們還能相信大學學歷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災難篇】當救災無力、災民自救時,我們還相信政府能消災解難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虛擬世界篇】當元宇宙夢想欲振乏力,我們還能相信NFT和元宇宙有未來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藝文篇】當評審機制引起質疑,文學獎還能相信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