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15屆大選於2022年11月19日落幕。希盟奪回政權入主布城,奮鬥了24年的拿督斯里安華終於宣誓成為大馬第10任首相。
大馬政壇闊別5年的動盪,看似“穩”了,但實則真的如此?來勢洶洶的“綠色海嘯”、有心人士刻意在社交媒體煽動“513事件”、希盟國陣昔日仇敵合作……民眾看得如墮五里霧中,不乏網民自制迷因圖(Meme)調侃大馬的處境。究竟大馬政壇,是否有因為你我手中一票變好?
ADVERTISEMENT
“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一說,在第15屆大選發揮極致。
自1957年獨立以來,我國首次出現懸峙議會,沒有任何政黨聯盟獲得超過112議席的單獨執政條件。根據當時開票結果,希盟贏得最多國席(82席),但由土團黨和伊黨組成的國盟掀起綠色海嘯奪下73席。任何一方若拉攏以巫統為首、獲得30議席的國陣,就有取得中央政權的機會。
希盟與宿敵國陣合作,成了唯一途徑。前者曾在2018年“509大選”以狙擊國陣貪汙腐敗獲得選民支持。如今不單與其合作,更委任巫統主席、“法庭派”的阿末扎希出任副首相一職,跌破眾人眼鏡。坊間華社不乏出現兩種不同聲音,一則是為了阻止伊斯蘭勢力入侵中央政權極力贊成;一則認為希盟沒有原則。
推新選舉制度彌補不足
新內閣剛起步就飽受爭議,該如何贏取選民信任?國際伊斯蘭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劉哲偉認為,安華政府唯有在施政過程中靠“公信力”說服民眾。“所謂公信力包括確保選舉委員會、反貪會或司法的獨立運作、不雙重標準等,是說服人民是否要信任政府的關鍵。”
針對大馬政局近年來的動盪,劉哲偉直言與我國奉行的“領先者當選”(first-past-the-post),即得票最多者當選的選舉制度相關,“特別在多角戰的競選中,獲勝者或許並非大部分選民喜歡的。”
他以2009年的巫青團長選舉為例,當時候選人之一、前衛生部長凱里雖然在黨內不受歡迎,但最終仍以38%的得票率在三角戰中勝出。劉哲偉強調,“這就是領先者當選制度最大弱點,你獲選但不代表得到大部分選民認同。”
他認為,若改為候選人喜愛程度排序的“排序複選制”(注),確保獲勝者得到超過50%票率,可更加反映民意,“這樣不至於政壇颳起小小的反風,全部東西都會改變,政權隨之垮臺。”
投下手中一票“問心無愧”
回顧選舉結果,伊黨表現比行動黨來得好,參選的68席中贏得43席,成為國會最大政黨,華社間蔓延“綠色海嘯”恐懼。
投票結果不符選民心中的預期,坊間時不時出現“不如不投票”的負面評論。惟劉哲偉認為一旦投了手中的一票,即便最終開票結果與理想中不符,人們至少完成公民義務得以“問心無愧”。
“投白票也是票啊,可以反映你就是無法被說服。許多人以‘不知道投哪個政黨’為由拒絕投票,又何嘗不是懶排隊投票的藉口呢?”但無論大馬政局未來會否逐漸明朗,劉哲偉認為至少啟動了“改變之輪”(Wheel of change)。
大馬政壇啟動改變之輪
劉哲偉說明,509大選實則是我國政治民主化的一個大躍進。他舉例,在那之前民眾即便有異樣的看法,也無法用選票撼動某個政權,“2018年政黨輪替後,證明選民手中的一票足以改變政權,更有助人民監督執政黨。”
無論執政黨或反對黨,只要施政不佳便會遭到民眾批評。劉哲偉以希盟為例,即便經歷“喜來登政變”被拉下野,但該聯盟“受害者”的身分,亦無阻民眾抨擊其執政時期的過錯,且反映在選票上。他說:“好比希盟批評國陣沒有落實同等撥款,他們也會被抨擊執政時也沒有成功落實(同等撥款)。”
“當改變之輪開始轉動,表示任何人都可以當首相;任何政黨做不好,人民有權改變在位者。”他說。
【注】排序複選制:選民按自己喜好為候選人排順位。在第一輪計票時,優先計算票中的第一選擇。若沒有人得票超過50%,淘汰票數最低者。第二輪計票,將淘汰的候選人選票中的第二選擇計入,淘汰最低票數者,再開啟第三輪計票。這個過程一直繼續下去,直至有候選人得票超過50%。
系列專題: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司法篇】當判決出現爭議時,我們還能相信公義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詐騙篇】當詐騙手段防不勝防,我們還能相信這個世界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教育篇】當大企業招聘看重能力時,我們還能相信大學學歷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網紅篇】當網紅行銷踩地雷時,我們還能相信名人代言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災難篇】當救災無力、災民自救時,我們還相信政府能消災解難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虛擬世界篇】當元宇宙夢想欲振乏力,我們還能相信NFT和元宇宙有未來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藝文篇】當評審機制引起質疑,文學獎還能相信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