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到“年度出版回顧”與【讀家選書】的季節了!
關於後者,副刊編輯室還在商討中,擇日宣佈。2023年我們展望前方,也回顧並總結去年,本期先來看看2022年馬華(文學與非文學)出版界,是什麼樣的境況。
ADVERTISEMENT
2022年,各國人民終於迎來國家邊境管制的鬆綁或解封時刻。即使並非每個國家都達到完全常態化,但綜觀全球的趨勢確實已逐步邁向這一階段。若回顧這一年的馬華出版狀況的話,那又會是一個怎樣情形,而整體的發展又會是如何?2021年底,我以“掙扎的持存”概括整體出版的情況;而今年的話,我會說是來到一個“整裝待發”的階段。當然,如此的判斷全來自與去年相比較。
根據有限的出版數字統計,今年整體的馬華出版比起去年多了不少,數量來到破百本。不過,這保守估計的數字統計只限於與馬華文學以及社科、文史、時事相關的出版,尚未納入其他如雜誌刊物、輕讀物,甚至有可能出版了但沒宣傳的作品。一直以來,這些數字都仰賴筆者與副刊編輯的協力統計,期許未來有單位能提供更完整的數字統計與分析。
縱使出版數量比去年多出了一倍之多,這並不表示整體的出版業蓬勃起來。在筆者的觀察中,這數量間落差應來自於去年嚴重疫情的延後出版,使得今年度的出版數量膨脹。不過,本地幾家主要的出版社回到常態時期的出版數量,這倒是“掙扎的持存”後的一件喜事。另一方面,臺灣的馬華出版暴增也是數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且中國、香港也陸續開始引進了馬華文學的作品。換言之,馬華出版已不再侷限於本地,開始航向不同地方的出版市場。
接下來,筆者將重點式回顧2022年整體的馬華出版,並分為以下幾個現象作討論:❶非文學類佔了超過一半的數量,以學術作品為主;❷馬華文學作品航向其他華文市場;❸馬華出版上多元與單一化的內容。
◢學術作品最多 社科、文史為前二
前面提到,今年度的出版數量來到破百本的高峰。可是,只要仔細檢索全部書目,非文學類的出版數量佔了超過一半以上。不僅是以學術作品為最大宗,在內容分類上是以文學研究、社會科學以及文化歷史為最多的3個類別。也因此,筆者才推斷這不是常態性的出版,畢竟學術研究需要時間上的積累。不管如何,在這些眾多書籍中,仍有不少值得關注的書籍。
首先,必得提及的肯定是Syed Hussein Alatas的經典著作《懶惰土著的迷思》。原著早在1977年以英文書寫出版,歷經45年,我們才迎來由馬華著名譯者陳耀宗以及學者蘇穎欣協力促成的中譯本。這本書不只獲得華文市場相當大的迴響,更是少見學術作品能夠二刷的出版盛況。另一本,類似探討族裔課題的作品《在承認與平等之間: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也是學者許德髮長期以來研究的集大成。兩本著作、兩個族裔身分、兩個視角,其實都意在為馬來西亞社會的思想困境突圍。非常值得讀者兩相對照閱讀,為大馬新政局提出反思與下一步的可能。
在文史類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扣合曆史文化、歷史人物、華人認同這3個主軸的作品,而白偉權《赤道線的南洋密碼》是讓人為之眼前一亮的作品。作者以自己過去在臺灣與馬來半島的田野志,重新訴說兩地之間千絲萬縷的歷史。同樣性質的作品,還有雷子健《地名采風錄:一方水土一段古》,從地名的演變觀望地區的歷史變遷。我相信,兩位作者的首開先河能夠帶領讀者走入不同的意義世界,重新理解這土地上繁複的歷史故事。
不只如此,周福堂的研究《馬來西亞九皇爺聖誕慶典》也深入探討華人長久以來的重要儀式,它是如何從神話開始發跡,最終運作為一種華人文化資本的象徵。另一個,也是華人重要的食物象徵,即是客家人的擂茶。張菁蓉《馬來西亞擂茶研究:從河婆飲食看客家認同》追索河婆擂茶在地發展演變過程,並且指出它如何成為馬來西亞客家人族群食物的象徵。相似的課題,黃崇銳、譚麗屏《溯源尋根:吉蘭丹華人遷徙足跡》則是以口述史的方式保留吉蘭丹當地土生華人的生活原貌。3本都是華人認同課題上的精彩作品。
在華文教育歷史中,經常被提及的兩位人物:林連玉、沈慕羽,亦有學者作出相關的研究成果。長期以來,學者何啟良一直都有沈慕羽相關的研究,而《沈慕羽日記研究·家族篇:志明堂薈萃》是學者從沈慕羽日記中,重勘從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馬來西亞華族遷移史。另一方面,學者徐威雄重新對林連玉《華文教育呼籲錄》註疏,有助於未來的研究者回到林連玉的歷史現場與相關脈絡。除此之外,李亞遨、關啟匡主編的《霹靂華文獨中復興運動與華教訪談錄初編》一共收錄31篇訪談稿,皆是來自於當年代參與運動的口述史與故事。這幾本研究成果集結的著作都在相關課題上有相當大的推進。
◢讀本、研究與史料豐碩 馬華文學大推進
回到馬華文學研究的課題上,學者黃錦樹《現實與詩意:馬華文學的慾望》是其近年來對馬華文學研究的集大成。扣合在現實與詩意光譜上的兩端,黃錦樹指出了馬華文學長年來是以現實為其主導性而非文學性,主要原因是創作者以文爭史的創作慾望。版圖跨到砂拉越,臺灣學者李瑞騰長期關注當地的華文文學,而《砂拉越華文文學的價值》彙整了其過去研究成果,也算是為讀者提供新的觀看與理解視角。不僅如此,本地馬華史料學者在中國所出版的《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小傳(1919-2018)》,也將本地作家名單更新至2018年。一直以來,馬侖的默默耕耘為馬華文學研究留下不少珍貴的史料。
除了學者個別的研究以外,今年度也有不少有多位作者共同撰述的專書。最令人矚目的是,那自然是由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3位學者一起主編的《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歷經8年的計劃、3年時間的編撰,該書找來66位相關研究者共同撰寫趨近於文學史的大著作,那是絕無僅有的集體書寫。長年來,張錦忠教授也領銜編輯不少馬華文學相關研究著作,而今年也推出《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亞際南方:馬華文學與文化論集》。3本集體的著述皆是近年來馬華文學研究的豐碩成果。除此之外,張錦忠也集結了過去評論與散文,出版成《查爾斯河畔的雁聲──隨筆馬華文學II》一書。
◢前輩筆耕不輟 馬華新人輩出
一直以來,每年度的馬華文學作品出版並不算多,但卻也有亮眼的著作。本年度多次引起討論的自是龔萬輝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人工少女》。小說以人工少女的視角重新遊歷疫後的虛構世界,重新指認殘破的歷史碎片,彷彿在提醒我們要為疫情後的世界做準備。類似作品,也有馬尼尼為《多年後我憶起臺北》用一個後設角度以抒情的方式,將自己對於臺北的雜感化為一篇篇的散文。另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則是小說家梁靖芬《野風波》。作者認為,她對於散文的理想模樣是“野”。實際上,這一本散文集裡頭有著文字馴化與野性內容的張力,讀者不妨找來一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能見3位新人第一次出版自己的作品集。實際上,鄭田靖《鹿鳴》和歐筱佩《罅隙》中所收錄的詩作讀來不像新人,有著清楚的詩觀和成熟的筆鋒。前者更已成為花蹤新秀新詩組決審的評委之一,可見圈內人對其有很大的肯定。另一位,亦是同輩寫作人黃子揚——也已是成為花蹤新秀散文組決審——一直都專注在散文書寫,這次是集結了從寫作初期的文字出版成《徒手殺死那隻狐狸》。所謂的90後也來到30歲的階段。或許,這樣成績也足見馬華文壇的代際更新。相較之下,詩人李有成也於近期出版了《今年的夏天似乎少了蟬聲》——這是他的第四本詩集,收錄了疫情期間的30詩作。前輩的筆耕不輟及其文學生命的經歷,也被導演蕭以涵用紀錄片《他從魚村來》保留下來。
◢遍地開花 各地引介馬華文學
綜觀整體出版的現象中,有一個值得留意的是馬華作品多地的同步出版,以及其他華文出版市場的引進。龔萬輝《人工少女》如同其前輩黎紫書的《流俗地》是採取臺灣、馬來西亞兩地同步出版,當然這裡頭有國藝會的補助,才得以成形。相對的,《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也是採取臺、馬兩地的出版,而這是為了因應疫情下的運費高漲而不得不的抉擇,但卻也意外地饗宴兩地的作者。未來是否還會採取這種出版方式,有待留意。
另一方面,中國市場開始大量引進馬華文學組品。過去兩年已有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以及和賀淑芳的作品陸續被引進,而今年度則是有黎紫書的《告別的年代》、《暫停鍵》以及鄧觀傑的《故事的廢墟》(臺灣版為《廢墟的故事》),另外亦有在香港出版的《黎紫書小小說》。這些都在在顯示馬華文學市場的拓展,不再只侷限於本地市場。同時,《告別的年代》也在今年度有了英譯本。希望如此的現象能夠讓馬華文學擴及到不同的世界,讓更多讀者可以觸及到。
◢多元與單一 馬華出版的樣貌
雖然筆者無法窮盡今年度所有出版品,不過大體能見馬華出版的多元與單一傾向內容。除去上面提及馬華文學多地出版,不論是首次推出或從他地引介,這儼然已凸顯出馬華出版已開始被各地方所接納。筆者推斷,這裡有兩個主要的因素:一來是馬華作家成為國外聚焦討論的新對象,可能來自於好口碑、獎項加冕,也有不少作品被翻譯引介到非華語世界。另一個原因,則是本地實際出版數額有限,已可見不少的出版社冒現,包括有加出版社以及陳志英張元玲教育基金出版。它們的出版為每年度的文學作品,增加了不少;而境外出版也一直都是補充馬華出版的重要關鍵。例如,歐筱佩《罅隙》是在新加坡出版的。
相對的,我所謂的“單一”則是指馬華出版上難見非學術以外的社科、文史的作品。例如,貼合時下社會氛圍的《瘟疫蔓延時:新冠病毒大時代的集體記憶》以及由莊迪澎所主編的《改朝換代,理想崩盤——馬來西亞的威權反撲》,這一類的書籍能夠配合時事另建立起網絡之外的對話平臺,也同時保留了某個時代的記憶。可惜,並不多見。另外,由之間文化實驗室所推出的《進擊的網民:混亂世界中必讀的媒體素養課》,這一類面向學生、公眾的學習或具有指南功能的書籍,也是相當缺乏。或許,這些都是出版社可以著力開發的地方。
總歸來說,2022年的馬華出版是處在一個整裝待發的過渡期。據悉世界局勢的改變使得原物料大漲,紙張亦不例外。出版市場總是在面對的是不同的挑戰,但唯有讀者的存在與大力支持才是讓他們持續下去的可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