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除了中央相關部門,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是負有更大的責任的。因為後者擁地方上房屋修建、擴建及新住宅區的批准權,當米已成炊,房子和道路都已建好,相關聯邦部門再來追查,也做不了什麼了。
ADVERTISEMENT
家庭擁車數量之巨,使到我們的道路永遠處於堵塞狀態,即使是建了那麼多的高架橋、疏散大道,也只是大病小醫,雖小愈卻治不了根本。
如今隨著疫情防控鬆綁,過去的兩個小長期,雪隆一些關鍵的路段“車山車海”,“充沛”的車流量帶來處處車龍。商場周邊的路段尤為明顯,一小段路堵上半小時也算“正常”。但只要過了這些“瓶頸”路段後,通常就會迎來一段暢通無阻的路程,然後又再接上另一個車龍。週而復始。過往這些地區的附近居民由於熟悉路段,尚可走捷徑避開車龍。但是隨著網絡導航軟件的普及,捷徑也變了大路了。
我們不免好奇,既然有以大數據為依據的導航軟件可以使用,按理來說應該交通順暢才對。即便有所堵塞,也不至於會太嚴重。可是事實相反,車流量一多,照堵不誤。
為什麼會如此這般?答案恐怕所有的道路使用者,都可以說出原因,而且這些“難題”大部分也是可以解決的,問題只在於為或不為而已。
第一問題自然是欠缺規劃。我們的城市發展宛如百納被,特別是雪隆一帶,更是有空地就建高樓,但周邊道路卻沒有相應提升,車流量的驟增,自然延伸出堵塞問題。其實只要對地方政府和發展商有相應的責任追究,情況必然可以得到改善。
其次便是我們的道路設計,而這也恰恰正是堵車的最大因素。我們可以理解舊城區的堵車問題,一是原來的道路狹窄,二是路短交叉口太多。可是很多新區的道路設計,也是頭痛醫頭的處理方式,就難免讓人憤怒了。
當然,事情自有因果。缺乏規劃的城市發展,自然就帶來道路不敷使用的問題。為了解決車流量,高架橋處處林立。表面上看似解決了問題,但這些後期建設的輔助工程,也毫無規劃可言。它們製造出了更多左右車流交匯口,而這些交匯路程卻由於過短,結果只是造成更多“段落式”的堵塞。
至於另外一個明顯可以解決,但相關單位卻視若無睹的,便是我國擁有許多其他國家罕見的“瓶頸式道路”。也就是三或四條車道,到路口處卻交匯成只有一或兩條車道。更多時候道路旁側還是有可供擴大車道的草地,卻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沒有擴建。
綜觀眾多現象,我們都知道國內的堵車情況,尤其是雪隆一帶,其實是可以緩解的。
一般上,我們會希望政府部長及眾多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員,可以親自開車巡視道路實況,不要仍然坐在冷氣辦公室看問題,理論式的紙上談兵。但事實上除了中央相關部門,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是負有更大的責任的。因為後者擁地方上房屋修建、擴建及新住宅區的批准權,當米已成炊,房子和道路都已建好,相關聯邦部門再來追查,也做不了什麼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