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像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或是酒仙李白的詩詞,“酒”是相當重要的元素。換個場景,我們在韓劇中經常可見友人互乾燒酒,有人可以千杯不醉,但為什麼有人卻喝一點就臉紅醉倒在地?有傳聞說喝酒是可以訓練的,酒量真的可以越練越好嗎?
世界各地因過度飲酒、酗酒或酒精成癮所引發的家庭和社會問題難以估計,而酒精成癮與遺傳和生活環境等因素有密切的關聯。已經有明確的證據指出,過量飲酒會增加高血脂、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肝硬化、出血性中風和抑鬱症等的罹患風險,而酒精和其代謝物(乙醛)與引發口咽癌、乳腺癌和肝癌更是有密切相關。
ADVERTISEMENT
相反的,過去數十年也有研究先後提出,若能夠秉持適量的原則,酒(如:紅酒)也有機會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事實上,縱使是再營養的食物,過量對健康都難免會有反效果,酒精更是不可不慎,小酌無妨、過量就有害健康。
至於多少酒精才算適量?一般來說,男性每日不應攝取超過二杯的酒、而女性則應少於一杯,同時,所謂“一杯”大約是指360毫升的啤酒、120毫升的葡萄酒或45毫升的威士忌。
亞洲人喝酒後較易臉紅是基因使然
酒精(乙醇)在消化道(如:胃部、小腸)被快速吸收後,會在消化道和肝臟中被酵素迅速代謝,以降低其毒性。乙醇會首先被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轉化成乙醛,它的毒性較高,接著經乙醛脫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氧化成沒有毒性的乙酸,再往下代謝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乙醛是酒醉不適的罪魁禍首,它會刺激末梢微血管舒張並使得臉部或全身通紅,以及刺激神經系統使人頭暈想吐。每個人代謝乙醇和乙醛的體質各異,當有些人肝臟的乙醛脫氫酶活性較為不足時,來不及將乙醛代謝成乙酸,乙醛在血液中累積,喝酒後就容易滿臉通紅。因此,臉紅反應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有人以為喝酒臉紅是肝臟健康或新陳代謝好的徵象,其實是個誤解。
有研究顯示在東亞地區許多人的乙醇去氫酶都屬於ADH1B*2的基因型,歐洲人或非洲人則相對較少屬於這些類型,雖然這類型的亞洲人都能輕易將乙醇代謝為乙醛,但由於近半數亞洲人的乙醛脫氫酶卻又屬於非活性的ALDH2基因型,導致缺乏代謝乙醛的能力,乙醛的堆積就特別容易引發臉紅、頭痛和噁心等不適感,這些人過量飲酒更容易對肝臟和健康造成損傷。
問:酒量可以訓練嗎?
經常聽到“不會喝才更要多練習”這樣一句勸酒的話,很多人都會相信“好酒量”是可以訓練的。有關這個問題,在科學上正反意見皆有。
一些相信酒量可鍛鍊的論點會認為,人在長期大量攝取酒精的狀態下,身體會誘導和生產較多的代謝酵素(如:CYP2E1酵素),幫助身體有效的將酒精代謝。相反的,也有觀點認為人類無法改變體內酒精代謝酵素的基因,在相關酵素的活性應該是先天早已決定,酒量理應無法鍛練;如果有人經常喝酒而感覺酒量變好,應該只是由乙醛所引起的不適反應,隨著喝酒的量及喝醉的次數增加,不舒服的感受逐漸鈍化、變少或麻痺了,而誤以為自己酒量變強了。
顯然,這個問題並無單一的肯定答案,但從生活上確實能觀察到有人的酒量能逐漸提高,酒量變好似乎是有跡可尋。不過,就算能越喝越多,飲酒過量對身體(如:肝臟、腦部)還是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飲酒還是應評估自身狀況適量而為。
更多【食在安心】文章: 周志輝/要有效護肝需對症下藥 正確飲食更不能少 周志輝/人有第二個胃來吃甜點? 原來是源自人類的求生本能 周志輝/攝取維他命B3就能 補足輔酶NAD+幫助抗老化 周志輝/紅曲有助調節血脂 但不宜合併降膽固醇藥物使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