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放寬防疫打開國門後,大家普遍擔心會否在國內掀起第二輪感染,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中國對各國流行的新毒株情況進行了解追蹤,同時對國內發生的疫情也進行了毒株變異的監測,特別是從回國人員當中也檢測到這些毒株。是否會造成新一輪的疫情,取決於變異的毒株和剛剛流行的毒株之間,在結構上面有多大的相似性,或者說它的變異差異有多大。
他接受央視記者獨家專訪時認為,從目前來看,目前國際流行的毒株也是奧密克戎(Omicron)亞型分支的變異,馬上造成新一輪傳播的風險應該不會太大。
ADVERTISEMENT
提到外界擔心病毒在中國因感染人口基數龐大而產生新的變種,從而影響世界的病毒的進程,吳尊友指出,疫情病例數在有一定的水平和規模的情況下,確實存在著新的變種毒株的可能性,中國也密切關注,並在疫情監測方案當中專門提到了病毒變重毒株的監測。
他說,目前發現的所有的毒株,都是已經在國際共享平臺上分享的毒株,還沒有發現國內新出現的變種毒株。
針對公眾認為疫情通報的數字與實際有出入的看法,他解釋,在武漢疫情控制到優化防控方案期間,稱為嚴格管控時期,每一起疫情的源頭、造成感染的毒株,幾乎每一個感染者都能夠被診斷管理,採取的是一個計數統計;現階段由於防控方案的調整,報告病例數和公眾感覺的數字,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他表示,造成這種差距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不再實行行政區的大規模核酸檢測,除了重點機構重點人群以外,採取的方法是願檢盡檢,以致檢測人數、報告人數有明顯下降;第二個方面,疫情的感染者主要以輕症為主,多數人還在家庭自我休息調整、進行抗原檢測,這一部分也沒有納入到傳染病報告,才造成這樣的差距。
吳尊友說,為了更好的統計,聯防聯控機制制定了“乙類乙管”疫情監測方案,採取多種渠道的監測,包括住院病例的報告監測、核酸抗原檢測的數字統計,還有重點機構如養老福利機構和學生的呼吸道症狀的監測等等,採用多種統計方法綜合運用能夠相對準確評估疫情的發生發展趨勢。
他強調,歐美和全球其他國家近幾年也是採取同樣的統計方法,它主要就是通過抽樣的方法來反映總體情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