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这是《孟子·公孙丑下》中一段话。爵位、寿命、道德为尊贵的三样物品。朝廷以爵位分高下。乡里以高寿者为尊。辅佐君王,治理百姓则以道德为依归。
ADVERTISEMENT
位高权重者受人尊重,可以理解。有官德者让人敬仰,也合常态。长寿者占一席,因为不少人相信岁数和智慧可以成正比,老来多病的负面形象不在讨论范围。
郑良树老师记他在台湾垦丁公园开会,顺道赴台南探望苏雪林。文章题为〈五四国宝:苏雪林印象记〉,写于1994年,那时郑老师60未到。益新印务有限公司和新纪元大学学院最近出版《郑良树文艺创作全集》,方便我们阅读不少绝版作品。郑老师说“当年的健将已经纷纷走入历史,在人生的旅途上标下一个句号。然而,大陆的冰心及台湾的苏雪林却以非常强韧的生命力,依然矗立人间,垂影文学界。”冰心当时94,苏雪林98。郑老师说二人没担任过高官要职,却兼有道德及年龄两爵:“说她们分别是海峡两岸的国宝,谁云不然!”
郑老师另有文章〈师友记〉提长寿师长台静农、毛子水及孔德成。文中名士特色在马大教书时他谈过。台静农“不吃青菜水果”。毛子水“不论春夏秋冬,永远一袭长袍,加上手边的拐杖,远远看起来,和寿星公似乎没有差别”。孔德成“声如金钟,笑如排浪”,讲课时“中文系整条回廊甚至于前后座其他研究室,到处都是秋天里的万壑松,吹得你随风逐浪,无尽的欢乐和无限的敬意”。郑老师爱提“长寿”,我耳濡目染,也相信念中文系者可得养生之道。
对寿命敏感者古今中外都有。《庄子·则阳篇》说“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在蘧伯玉理念里,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他与时俱进,曾经肯定的事物最终被自己否定了。性格这回事外人插不了嘴,好坏不易说清。表面提60,实则不将60当作人生重要关口。年年反省年年修正,61时又得说60非了。
心境真正耳顺才是考验
马来西亚法定退休年龄为60。中文有“耆”一字,音奇,指60以上老人。拆字成老和日,表示60该过老人日子。若还在昨日非今日是里头较劲,内心恐难宁静。我最近光顾不同书展,又去几家新开张书店闲逛,励志一类书对我再无吸引力,这样的反应和年龄息息相关。想起从前读过〈从今天起〉的一句话:“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相比宋代张孝祥词句“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自然觉得云淡风轻更吸引人。
人生有不同选择。奋发的话,在特定场合可以让人摆脱迷失。弱化自我之语,也未尝没有当头棒喝的涵义,云淡风轻意境往往能有效地提醒我们执着乃烦恼之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描述人生的名句,每十年一次小结。其中耳顺一语,清代焦循归其境界为“善于人同”。学会“舍己为人”,设身处地,别人和自己的差异就小得不屑一谈。“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道理明确,处处棱角,则处处遇不顺耳之言。
虽然渐渐老去,儒家给人信心,步步进境。60耳顺后,距离“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远。至此物我圆融,得失心无,天地和谐。
孔子在《论语·雍也篇》说弟子里颜回的境界最高。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不管遇什么不顺心事,都不迁怒于人。 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不重复错误。孔子强调内省及修身, 人若不生气,自然耳顺,自然晴空万里。
钱理群1999年出版《六十劫语》,他的人生和各种情结纠缠。既有情结出现,就有赎罪和还债意向。60之际,他总结“认为自己大概已经还清,罪也一一赎过,真可以松口气了。”又说“已经可以大体无愧的去见上帝”。钱理群是忠于良心的作家,留下耐读好书。做事认真百赚不赔,思前想后,有不虚人生一行,乐矣。
2023年我和不少同学将先后迈入60关口。有同学在短讯写“此生虽在堪惊”,都是一时感触。如今医药发达,我小学、中学及大学同学健在者超过九成五。进入60之年非难事,心境真正耳顺才是考验,如此谈未来岁月或长寿更有凭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