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這是《孟子·公孫丑下》中一段話。爵位、壽命、道德為尊貴的三樣物品。朝廷以爵位分高下。鄉里以高壽者為尊。輔佐君王,治理百姓則以道德為依歸。
ADVERTISEMENT
位高權重者受人尊重,可以理解。有官德者讓人敬仰,也合常態。長壽者佔一席,因為不少人相信歲數和智慧可以成正比,老來多病的負面形象不在討論範圍。
鄭良樹老師記他在臺灣墾丁公園開會,順道赴臺南探望蘇雪林。文章題為〈五四國寶:蘇雪林印象記〉,寫於1994年,那時鄭老師60未到。益新印務有限公司和新紀元大學學院最近出版《鄭良樹文藝創作全集》,方便我們閱讀不少絕版作品。鄭老師說“當年的健將已經紛紛走入歷史,在人生的旅途上標下一個句號。然而,大陸的冰心及臺灣的蘇雪林卻以非常強韌的生命力,依然矗立人間,垂影文學界。”冰心當時94,蘇雪林98。鄭老師說二人沒擔任過高官要職,卻兼有道德及年齡兩爵:“說她們分別是海峽兩岸的國寶,誰雲不然!”
鄭老師另有文章〈師友記〉提長壽師長臺靜農、毛子水及孔德成。文中名士特色在馬大教書時他談過。臺靜農“不吃青菜水果”。毛子水“不論春夏秋冬,永遠一襲長袍,加上手邊的柺杖,遠遠看起來,和壽星公似乎沒有差別”。孔德成“聲如金鐘,笑如排浪”,講課時“中文系整條迴廊甚至於前後座其他研究室,到處都是秋天裡的萬壑松,吹得你隨風逐浪,無盡的歡樂和無限的敬意”。鄭老師愛提“長壽”,我耳濡目染,也相信念中文系者可得養生之道。
對壽命敏感者古今中外都有。《莊子·則陽篇》說“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在蘧伯玉理念裡,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他與時俱進,曾經肯定的事物最終被自己否定了。性格這回事外人插不了嘴,好壞不易說清。表面提60,實則不將60當作人生重要關口。年年反省年年修正,61時又得說60非了。
心境真正耳順才是考驗
馬來西亞法定退休年齡為60。中文有“耆”一字,音奇,指60以上老人。拆字成老和日,表示60該過老人日子。若還在昨日非今日是裡頭較勁,內心恐難寧靜。我最近光顧不同書展,又去幾家新開張書店閒逛,勵志一類書對我再無吸引力,這樣的反應和年齡息息相關。想起從前讀過〈從今天起〉的一句話:“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相比宋代張孝祥詞句“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自然覺得雲淡風輕更吸引人。
人生有不同選擇。奮發的話,在特定場合可以讓人擺脫迷失。弱化自我之語,也未嘗沒有當頭棒喝的涵義,雲淡風輕意境往往能有效地提醒我們執著乃煩惱之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描述人生的名句,每十年一次小結。其中耳順一語,清代焦循歸其境界為“善於人同”。學會“捨己為人”,設身處地,別人和自己的差異就小得不屑一談。“故言入於耳,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也”。道理明確,處處稜角,則處處遇不順耳之言。
雖然漸漸老去,儒家給人信心,步步進境。60耳順後,距離“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遠。至此物我圓融,得失心無,天地和諧。
孔子在《論語·雍也篇》說弟子裡顏回的境界最高。因為他“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就是不管遇什麼不順心事,都不遷怒於人。 不貳過,就是知錯就改,不重複錯誤。孔子強調內省及修身, 人若不生氣,自然耳順,自然晴空萬里。
錢理群1999年出版《六十劫語》,他的人生和各種情結糾纏。既有情結出現,就有贖罪和還債意向。60之際,他總結“認為自己大概已經還清,罪也一一贖過,真可以鬆口氣了。”又說“已經可以大體無愧的去見上帝”。錢理群是忠於良心的作家,留下耐讀好書。做事認真百賺不賠,思前想後,有不虛人生一行,樂矣。
2023年我和不少同學將先後邁入60關口。有同學在短訊寫“此生雖在堪驚”,都是一時感觸。如今醫藥發達,我小學、中學及大學同學健在者超過九成五。進入60之年非難事,心境真正耳順才是考驗,如此談未來歲月或長壽更有憑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