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典禮的意義,在於通過儀式,讓畢業生們:(1)在學校作最後一次有意義的聚會;(2)對師長的辛勞培育表達感恩;(3)更具有母校的集體榮耀和情感。
ADVERTISEMENT
柔佛新山寬柔二小在酒樓舉辦畢業典禮,被家長投訴費用高昂,引來各方網民議論。筆者來自貧困家庭,對“亂花錢”這碼事很感冒,也能體會生活艱苦的B40、M40家庭的困境。
在這畢業典禮議題上,筆者無意針對任何學校,而且華小商業化議題也不只“畢業典禮”這一項,此文純粹拋磚引玉,希望教育界人士認真重視、檢討這些奇葩現象。
(1)畢業禮袍的糾結
幼兒園畢業穿畢業禮袍、四方帽,那是圖小不點的可愛;這些年連中、小學也來這一套,很奇怪。2015年4月,時任首相署部長魏家祥說華裔在中學的輟學率高達25%;2011年10月,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說華小平均輟學率達4.2%,位居各源流小學之首)。
華小生畢業上中學後輟學率高,到現在還是個大問題。把這些虛有其表、缺乏內涵的畢業袍四方帽的花費和心思,放在探討如何解決“華裔高輟學率”問題,不是更好嗎?至於說想讓以後可能沒機會戴四方帽的小六生過下癮,理由也很牽強。每個人天賦潛能都各不相同,老師們為什麼一定要灌輸“戴四方帽”的觀念?
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論闡明:學校成績差的人,不能說是“智商低”的人。因為傳統學校注重的,只是某些智能組合(例:數理邏輯智能、語言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傳統的大學四方帽,因為業界需求的關係,也主要給這些智能組合的人戴的。另一些智能組合(例:內省智能、人際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的就業市場(比如攝影師、畫家、舞蹈家、演員、音樂家),並不強調要求學士文憑,個人技術能力反而是重點。協助孩子瞭解自己的天賦智能、盡力發揮自身所長,遠比對四方帽的痴迷和崇拜,更為重要。
小六生而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真的有心要戴四方帽,耐心等大學畢業吧。
(2)貧富鴻溝和教育歧視問題
民主及經濟事務研究中心(IDEAS)2013年2月的簡報顯示,在教育相關議題上,大馬貧困家庭面對的困境,第一項是“學校徵收額外費用”。時隔十年,這些額外費用只有增沒有減。
說這些費用是大多數家長認同的,或讓學生自由選擇(禮袍、宴席),都不符合教育哲理。同時,若大多數家長舉手贊成,有窮家長會站起來反對嗎?若說校方肯贊助,那也不合理:誰肯承認家裡窮?是要讓我家孩子被同學們歧視嗎?記住剛邁入青春期的12歲孩子來說,面子比任何東西都大。畢業典禮的高昂費用(比如幾十令吉的宴席),對許多貧困家庭來說,是一家三口好幾天的伙食費;試試走入社區暗角就知道了。
社會的貧富差距,尤其和父母的教育、和孩子認知能力是相關的,這是許多教育研究的老生常談(例:智利和美國聯合研究團隊2017年9月發表的PIER Working Paper)。荷蘭University of Groningen研究人員探討教育體系的貧富鴻溝,點出一個現實又殘忍的“教育歧視”(educationism)問題:高教育水平者會不自覺的歧視教育水平低的人(引2018年5月《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論文)。
這種“教育歧視”,很大可能是華小商業化的癥結之一:家教協會或校友會成員(尤其是名校)大多受良好教育,家境相對富裕,或社會地位較高。筆者讚歎家協成員為學校付出的辛勞和苦勞,在此只想提醒華小各造:處於所謂“優勢階層”的我們,記得時時為貧困B40家庭著想。
(3)畢業典禮的教育意義
在物資貧乏的上個世紀,多在課室或學校禮堂辦溫馨茶會或簡單的畢業典禮。現在大部分人豐衣足食,年輕老師和家協有新點子,那也很好。但許多華小要求畢業餐費、活動費、回饋母校捐款、畢業袍費、畢業照費,這種商業化的畢業典禮,表面上看起來很“體面”,實則意義欠缺。華小是半津貼學校,校內設備需要靠大眾捐款,才能負擔得起。這些我們都明白。想要家長捐款,直接對全校籌募基金就好;藉畢業典禮籌這些款項,不管是硬性要求或自願的,終究有挾持逼迫之嫌。
畢業典禮的意義,在於通過儀式,讓畢業生們:(1)在學校作最後一次有意義的聚會;(2)對師長的辛勞培育表達感恩;(3)更具有母校的集體榮耀和情感。
少了這些內涵和價值,空以畢業袍、四方帽、昂貴聚餐等徒具“形式”(而非“儀式”)來充場的,還算是“畢業典禮”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