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3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势力”包括:第一,迁离医院的医疗保健;和第二,医疗保健的数字化。解决急症室或病房病患爆满的一种方法是将医疗保健从医院转移到社区,例如诊所、社区药局等等。
ADVERTISEMENT
早前网络上一篇报道指出,有位危重病患在某家中央医院的急诊室滞留了二至三天,才被转送入病房。由于医院的病房已无法容纳更多的病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须入院治疗的病患被迫在急症室先接受初步治疗。当急症室无法疏通病患,该区就被标记成为“战区”。网络卫生平台CodeBlue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强调此现象并非只发生在这一间医院。恰巧在同一时间,前副卫生总监李国忠医生也建议新任卫生部长应专注急诊室患者爆满的问题。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事项。倘若急诊室患者爆满,这将大幅度影响医疗服务的品质。虽然政府近年来通过KKMNow让医疗资源的使用率更透明化,比方说我们能够通过此网站获知全国医院床位的使用率,不过它尚未包括急诊室的等待情况。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急诊室里的周转率极高,使之难以衡量。如果有关当局能采纳古晋市国会议员俞利文医生的提议,针对急诊室进行全国审核,此资料想必得以帮助我们以更清晰的角度去识别问题,接着对症下药。
确实,卫生部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极其重要。对于简单的人手或设备不足,我们固然可以利用传统的方式增添医护人员和医疗设施来负荷使用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更深一层地探讨其中因素。这其中包括资源评估和审核人才流失的拉动及推动因素,以解决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的不足。
在这科技高端的时代,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我们周围在演变的 “大趋势”。何谓“大趋势”?那就是具有全球影响力、范围广泛和影响巨大的大规模变革过程。“大趋势”涵盖许多经济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和地缘政治的转变。其中例子包括气候变化、面临风险的生态系统、人工智能的崛起,以及资源稀缺等等势力。
步入2023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势力”包括:第一,迁离医院的医疗保健;和第二,医疗保健的数字化。解决急症室或病房病患爆满的一种方法是将医疗保健从医院转移到社区,例如诊所、社区药局等等。再来,医护人员与病患能运用现今科技,让线上问诊普及化,轻症病患则无需亲自去医疗设施。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冠病的推动下,全球医疗保健正迈向改革之路,由第三级保健(医院护理服务)转向初级医疗保健或是数字化(线上问诊)。初级医疗保健包括诊所、社区药局、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远程医疗平台能让人们更容易获得咨询,同时减少出行、寻找停车位和在医疗机构等待的需要。如今,市场上已有平台让用户与他们的医生、物理治疗师、药剂师、语言治疗师等医护人员在线会面。通过视频,医护人员可以在远距离做出临床决定,方便又省时。再来,我们已经开始利用无人机把药物传送到难以进入的区域。这系统无疑简化了人民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在这“新常态”,人工智能似乎成了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精髓。在医疗保健系统里,人工智能不仅让诊断与治疗变得更精准,它更能利用目前病情的趋势数据来预测未来的变化。这让我想起,三十年前哆啦A梦漫画里的法宝,如今变成了3D打印技术和纳米技术。可穿戴设备今日也变得司空见惯;现代手表甚至能够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必要时也可以上载给医护人员看!将来,我们是否会晋升到把芯片和电子设备植入身体(就如现今的心律调节器)?我们拭目以待。但我能说的是: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强的人来说,未来的世界是无限制的。
当然,这需要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合作。我们需要科学工艺部更有针对性的为研究和开发投入更多资金及赠款,也需要企业发展部支持和协助年轻的创业者发展壮大。我们也需要高级教育部鼓励大专生的创新和革新精神。政府也必须与私人企业加快形成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这可以加快我们的公共医疗服务向智能医疗服务的转变(将新一代智能技术嵌入传统医疗行业,为患者提供更方便、更灵活、个性化,以及更多元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研究表明,除了增加覆盖面和可及性之外,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医护人员提供的服务。
2022年10月,政府医院诊所开始采用无现金支付政策,在数字化程序方面迈出了一小步。现在是时候继续数字化我们的医疗保健服务,甚至在可行的情况下将医疗保健转移到医院之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