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我相當憧憬於大房子。挑高的客廳,落地的窗戶,寬敞的廚房,還要有一個開放明亮的庭園。或許是看多了YouTube頻道上擁抱山林水景的客製化宅邸,誤以為那就是理想的居住空間。
但實際上住在大房子也不見得是好事。
ADVERTISEMENT
我指的不是打掃的困擾(當然,要確保大房子乾淨整潔真的很不容易),而是居住的空間和安全感。
最近家人出門旅行,我返回老家照顧家中的貓狗。夜裡我一人睡在2樓的主人房。我該關上房門,還是敞開好呢?該關燈,還是讓燈開著好呢?半夜隱隱約約聽見門外有狗在吠,我該起身下樓檢查嗎?還是轉身繼續睡?
夜深人靜時才發現,許多白天聽不見的噪音會變得異常清晰。老電器發出的嗡嗡聲,風吹過窗戶的沙沙聲,不知哪個漏水的水龍頭還是馬桶偶爾傳來的水滴聲。臨睡前聽到樓梯木地板有腳步聲,驚慌中豎起耳朵聽,是貓。
房子空間越大,自己身形比例顯得越渺小,越沒有安全感。
忘了在哪裡讀到一個說法,人類是由穴居到居屋方向進化的,穴居時代給人類最大的威脅就是兇猛的野獸和爬蟲類,因此山洞越小,洞口越小,威脅也就越小。白天我們生活在人群之中,到了晚上,尤其是一個人居住時,就會覺得房間越小越有安全感,那是心靈深處最原始的進化記憶起的作用。
我在日本箱根旅行時入住了一家溫泉民宿。訂的是最便宜的床位,分為上下鋪,有點類似傳統的膠囊旅館,也像是大學時的學生宿舍。不過,大量的木製結構打破了一般膠囊倉給人封閉壓抑的感覺,溫暖和風的木色調也讓人倍感安心。
一腳踏上木梯子,我爬進了上鋪的床位。空間比想像中寬敞明亮,躺平可以自由伸展雙腳雙手,坐直也不會頂到頭。頭邊有照明控制和插座面板,右側上方設有金屬掛衣杆,床位另一端有掛鉤供人掛外套揹包,下方空間甚至足以安置我的小行李箱。
一面深藍色日式門簾,既保留隱私又能透風。透過門簾,隱約可見對面床位和我一樣剛剛入住的揹包客在整理行李。下鋪兩個年輕日本男生帶著一身乾淨清爽的氣息走進來,似乎是剛泡了溫泉回來。兩人壓低聲量聊天,儘量不打擾到其他住客。
躺在舒適的被褥上,此刻我的心異常平靜,好像隨時可以酣然入睡。在地狹人稠的東京,這樣的空間和距離,竟然給了我這個洞穴中的原始人莫大的安全感。
更多文章: 彭健偉/在名建築內旅行 彭健偉/咖啡吧檯的另一端 彭健偉/愛上蕎麥麵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